食品安全輿情熱度為啥下降30%

-健言
2015.01.16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行:

大家好!非常感謝主辦方在這個一年一度批判媒體食品安全報道的大會上,給媒體人一個說話的機會。

每年都參加這個會,我發現今年和前三年截然不同。第一年的時候,會場像一個教室,科學家站在臺上,媒體坐在臺下??茖W家說這個報道是炒作,那個報道是夸大,評10條食品安全新聞,8條都不算是食品安全問題。媒體坐在臺下聽,體驗非常差,因為這會讓你覺得好像這一年都在瞎忙。 

今年我看情況有改觀,首先桌椅擺成一個圈,媒體坐兩邊,專家坐中間,更像是平等交流。通常我判斷一個會是宣教還是風險交流,會先看桌子怎么擺。

 

今年不光是桌子擺得好,評價標準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陳君石院士開場就說了,按過去的標準,科學家判斷食品安全問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存在有毒有害物質,二是要造成實際的健康影響或潛在影響。按這個標準,像上海的染色饅頭都不算食品安全問題。如果延續這個標準,今年的福喜事件也不算食品安全問題。

但是對媒體來說,我們判斷這個是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主要以問題為導向,同時看新聞價值。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從農田到餐桌,甚至源頭的水、空氣和土壤,只要跟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相關,我們都當做食品安全報道的選題。

什么是食品安全問題上,科學標準和媒體標準存在著巨大分歧。前三年一直沒解決,但是今年解決了。

我剛才在臺下想了半天,可能跟2014年提出依法治國有關。剛才科學家點評的時候,很多都在引用《食品安全法》。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求同存異,把法律當做科學界和媒體共同接受的標準。

今后只要違反法律法規,媒體就可以援引《食品安全法》第8條進行輿論監督,這是法律和人民賦予的監督權。

今天給我出的題目叫《媒體人眼中的2014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我只是媒體人,談不了全局狀況,只談媒體報道。

食品安全的熱度下降了,這大概是2014年最大的變化。一些機構的輿情監測顯示,2014年食品安全的輿情熱度比2013年下降了30%。

說到降溫原因,外界愿意歸因為政府對輿論環境的管控加強。但媒體人感知并非如此,僅就食品安全的報道尺度和邊界而言,2014年并沒有出現較大的變化。

相反,福喜事件政治風險小、關注度高的示范效應,使得越來越多的媒體準備把輿論監督和調查力量轉向以食品安全為代表的民生領域。2014年南方周末重新開設了民生版。我跟新京報的同行交流,他們的暗訪團隊過去1/3的選題是關于食品安全的。福喜事件后,這個比例將進一步提升。

那么輿情為什么會不升反降?

我想先回顧5年前的食品安全報道,這樣有助于大家理解2014年的變化,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如圖所示,2010年,照片上的這個年輕人本科畢業5年,剛拿到中級職稱,在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工作。

當時我們有個版叫冰點探索,專門刊登科普報道。那年3月我去武漢采訪,因為地溝油出現了最新的檢測方法。報道的核心是說靠檢測沒用,呼吁從源頭治理餐廚垃圾。標題起得也很平和,叫《圍剿地溝油》。

第二天網絡標題黨改了標題,大家都熟悉:《中國每年300萬噸地溝油重返餐桌,毒性超砒霜百倍,你吃十頓飯有一頓飯會碰到地溝油》

在座的官員和科學家有很多位都親歷了這篇報道的后續影響。那年7月,國務院出臺整治地溝油和餐廚垃圾管理意見,國務院食安辦專門做了解讀,衛生部公開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在座的一些專家就地溝油問題進行討論,引發一些爭議。

作為寫這篇報道的記者,我所面臨的沖擊更大。直到今天,天涯上還有個帖子說地溝油重返餐桌是記者炮制的本世紀最大的謊言。其實從那時候開始,我一直在反思,報道中不夠嚴謹科學的地方以及報道所處的那個年代。

回頭看,2010年的食品安全報道有如下四個特點:1社會環境:輿論燃點低

當時三鹿奶粉事件剛過,食品安全特別敏感。所以一篇談地溝油的科普報道,莫名其妙就火了。我跑過教育、寫過特稿,做過環境記者,但是職業生涯中影響力最大的幾篇都是跟食品安全相關。

2食品報道中的政府形象:4個字,叫不歸我管中國從2004年開始確定食品安全分段監管模式。所以2005年我剛工作,報道肯德基蘇丹紅事件,采訪監管部門,看到的就是工商推質監、質監推食藥。像地溝油問題,都推給城管,最后還是公安破的案子?,F在豆芽、走私肉還存在部門間推諉扯皮的問題。3報道中的科學家——集體失語、話語權旁落那時候官方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還沒有成立,民間剛成立科學松鼠會,還沒有果殼網。董金獅就是那時候出現的,地溝油報道之后,我的一個同事采訪他,寫了一篇講塑料餐盒污染的報道。4報道中的媒體人——遭遇專業性困惑那時候沒有專職做食品安全報道的記者,都是社會新聞、衛生口、質監口的記者兼職操作。

食品安全報道具有新聞專業性和科學專業性這兩重專業屬性,那時我們還只強調前者。

比如媒體的專業技能中有一項叫翻譯,要把復雜問題或科學問題翻譯給讀者聽。

你吃十頓飯有一頓飯會碰到地溝油這句話,陳院士一直不太認可,但對媒體來說,這就是翻譯。

地溝油總量200-300萬,這個數字央視報過,北京科技報報過,為什么沒太大反響?主要是沒翻譯,200萬再大也只是個數字。當時我多問了一句中國人一年吃多少油,發現中國每年消費動植物油總量是2250萬噸。這樣200萬就有了參照物。進一步翻譯,按照這個比例,你吃十頓飯,有一頓可能碰上地溝油。

那時候我們也不懂量效關系。

地溝油里檢測出黃曲霉毒素。我采的專家說,黃曲霉毒素毒性超砒霜百倍。后來我查論文,精確的說法是60多倍。幾年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搞公眾開放日,我第一次系統聽講量效關系。當時鐘凱說離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那時候我才知道自己耍了流氓。

國際上解讀食品安全問題都用風險分析框架,包括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要素。其對應的三個主體——科學界、政府、媒體,在2010年時都存在先天不足。我們缺少做風險交流的科學家、缺少負責任的監管部門、缺少懂科學的記者。

上述種種造成的結果是,2010年的食品安全報道真偽難辨——真問題和偽命題并存。

比如對食品添加劑的妖魔化,這是從2009年開始的。當時有個日本人叫安部司寫了本書:《食品真相大揭秘》。安部司號稱日本添加劑之神,因為看到女兒吃化學丸子,幡然悔悟,開始揭批添加劑。我當時給這書寫了一篇書評。

現在大家介紹我,都說是食品安全領域的資深記者。其實資深不是因為總是正確,而是因為錯得更多,錯得更早,多的不是經驗,是教訓。

包括后來央視的速生雞報道,也是真偽并存。你通過片子能看出真問題是抗生素在養殖業的濫用以及檢測環節的造假。偽命題說這雞長得快,是因為吃了激素。

所以從2010年到2014年,于我個人而言,是不斷試錯和成長的過程。對各位跟食品安全報道相關的人士,無論是官員、科學家還是企業,同樣也是不斷試錯和共同成長的歷程。

轉眼到了2014年,上述幾方面要素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社會環境:食品安全熱度下降剛才說了,2014年食品安全的輿情熱度比2013年下降了30%。

這為食品安全報道回歸客觀理性創造了條件。過去陰謀論者認為不靠譜的食品安全報道背后有商業利益驅動,我認為是極個別。除了利之外,人生的另一大誘惑是名。在食品安全燃點低的時候,相關報道很容易引發反響,這對年輕記者是一種誘惑。而且反響度和描寫的危害程度成正比,這也是為什么媒體報道通常在危害性上有偏差。輿情降溫,有助于報道回歸理性。2政府部門:從分段監管趨向統一監管,開始行權履責2013年食藥監管體制改革,把散落在工商、質監、衛生等食品監管職能統一劃歸食藥部門?,F在有食品安全事件,監管部門會主動出擊。他們現在輿情監測太敏感,以至于我們私下要討論有時候是不是反應過度。

3科學界:風險交流、如火如荼國家層面有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民間有果殼網,介于兩者之間的有食品營養與信息交流中心、食品科技學會等,同時涌現了一些個體,比如朱毅、鐘凱、云無心等。我常常想,如果農業部門擁有這樣豪華的風險交流陣容,轉基因就不至于陷入今天這個僵局。4媒體:報道趨向專業化現在有專職記者,在座的同行估計一半以上是專門從事食品安全報道的;有專業培訓;有專業媒體平臺(南方周末健言等),專業報道指日可待。

上述種種變化,最后合力形成的態勢——食品安全報道從真偽并存轉向去偽存真。

2014年,我采訪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第一個問題關于地溝油,因為傳說日本歷史上有過地溝油,第二個問題關于安部司和食品添加劑。這些是個人對過往的作品做出修正。

央視在速生雞報道中對抗生素的解讀有缺憾,前段時間他們報自來水里的抗生素,很明顯不再當食品安全問題操作,而是把抗生素當做主要環境污染物,開始探討環境健康問題

可以說,2014年的食品安全報道進入了一種新常態,新常態有以下幾個特點:

1、偽命題減少,這是輿情降溫的主因。

2、真問題開始出現。比如針對食品安全頭號殺手食源性疾病,過去媒體報得很少,最近我看有些媒體就在報道深圳的諾如病毒,除了報問題,也做科普。

3、話題由淺入深,指向食品安全根目錄問題。比如探討監管體制改革、立法、環境污染造成的源頭問題等。

像今天這個會,就是新常態下去偽存真的大會。不過每次結論都說食品安全報道偽命題多真問題少也不是辦法。因為媒體和科學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媒體報道偽命題多,說明你風險交流和科普做得不到位。雖然媒體記者大多是文科生,但畢竟接受過高等教育,這個群體都搞不定,怎么影響公眾?

媒體報道真問題少,說明科學傳播還要加強。自來水含有抗生素被央視曝光后,有科學界人士說,這很正常,我們早就監測到了。那為啥科學界不早點披露呢?主動發布的負面影響遠低于被媒體曝光。

所以我們也要呼吁科學家,要做事前諸葛亮,包括深度參與到食品安全報道當中。以后點評食品安全報道的科學家,我們媒體也要做統計,你一年接受過多少次媒體采訪,按兩個月一次算,一年至少六次才算合格。

最后用《射雕英雄傳》里的話做個發言總結,《九陰真經》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

前半句描繪了過去的狀態——我們相互指責,相互貶損,專家說媒體報道不科學,媒體抱怨專家不接受采訪,專家說我接受采訪,你斷章取義……這是一個死循環。

后半句指明了解決的辦法,相關各方要進一步對話、交流、合作、互補,根本目的都是推動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改善。

期待2015。謝謝大家!

2015113日于北京友誼賓館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健言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yiren22亚洲综合|人妻有码中文字幕|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