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正值夏日炎炎。然而,受全球奶價沖高回落影響,新西蘭乳制品產業卻在經歷一場寒冬。
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2014年12月發布的原奶收購價格再度下調,收購價格創2007年以來新低。即便如此,當地奶農利益仍能得到保障。其秘密何在?
恒天然很大程度上是新西蘭乳品產業的化身。恒天然有三重身份:首先,它是占據全球乳制品交易額三分之一的乳業巨擘;其次,它是收購新西蘭國內牧場絕大多數鮮奶的超大型企業;最后,它還是在新西蘭擁有超過1.2萬名奶農股東的合作制企業。
前兩重身份的重點是規模。正是因為集中了新西蘭全國大部分乳業生產資源,恒天然得以利用規模效應產生的優勢左右市場價格。
后一重身份的重點是合作。奶農既是恒天然的供應商,有賴于恒天然保障穩定的收購價格,從而獲得基本收益;同時,奶農又是恒天然的股東,通過公司內部治理參與戰略決策和價格制定,年終還有權從恒天然利潤中分紅。
在恒天然的董事會中,13名董事中有9名奶農股東,由這9人推選另外4名董事。在董事會之外,恒天然按照旗下牧場的分布情況劃定35個區域,從每個區域推選出一名奶農代表,共同組成股東委員會。這種構架保證了奶農的聲音充分體現在公司運營過程中。
要成為恒天然的股東,奶農需出資購買恒天然股票,股份大小決定所收購鮮奶量的多寡。一旦奶農購買股票成為股東,恒天然就有義務收購奶農的鮮奶,假如恒天然要減少或停止收購,就要拿出大量資金回購股份。這種模式決定了恒天然不能隨便放棄奶農,即便在市場情況不好的情況下,也必須與奶農“抱團過冬”。
作為供應商,奶農最關心的是鮮奶收購價,特別是在全球市場波動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保證牧場不虧本。鮮奶收購價機制由5人組成的獨立理事會制定和管理,其中一人從奶農中產生,兩人由股東委員會推薦,另外兩人由公司委任。這種組織架構從根本上保證了奶農具有發言權。
獨立理事會在制定價格過程中會充分考慮奶農作為供應商的利益,在保證公司利潤率基礎上,最大限度保證奶農能夠獲得較高的收購價格,從而杜絕了惡意壓低收購成本的可能。在全球市場價格波動期間,恒天然管理層多次表示,可以通過壓低公司運營成本,來確保奶農利益不受過大沖擊。
作為股東,奶農同樣關心從恒天然獲得的分紅。恒天然每年固定從稅后凈利潤中拿出相當部分作為分紅。2011年,分紅占恒天然稅后凈利潤的30%;2012年和2013年,分紅都占到32%;2014年,盡管全球乳業形勢動蕩,恒天然依然拿出10%的稅后凈利潤作為股東分紅。
談及合作制企業給奶農帶來的好處,懷卡托地區奶農、恒天然股東理事會主席伊恩·布朗說:“尤其在奶價下跌的年份,恒天然的戰略具有特殊意義,合作制下的一體化供應鏈保證了奶農的投資能夠得到足夠收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