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末,著名導演姜文執導的《一步之遙》經歷臨時改詞后隆重上映。這部充滿了諸多政治暗喻的電影令大部分觀眾大呼“沒看懂”。而回首2014年食品行業發生的大事件,似乎也在預示著距離一些變革只有“一步之遙”。
食鹽專營制度被廢止還有一步之遙。自2000年年初首次鹽改調研開始,至今各個相關部門提交過六個版本的改革方案,但均告杳無音信。如今,工信部主動提出第七版改革方案,食鹽專營體制或許在未來三年壽終正寢。
51家乳粉企業距離獲得生產許可證還有一步之遙。5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透露,有51家乳粉企業在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未能通過審核,只能通過整改再次提出申請。如此眾多企業被卡在門外,審核工作獲評“史上最嚴”。
王老吉獲得紅罐涼茶裝潢使用權還有一步之遙。12月19日,廣東高院針對王老吉和加多寶的紅罐包裝裝潢案宣判,判定紅罐涼茶裝潢所有權歸屬于王老吉。盡管加多寶方面表示不服,還將繼續上訴,但是大部分業內人士已對加多寶“逆轉”不抱希望。
電影終歸是電影,我們相信,《糖煙酒周刊》遴選出的食品行業十大事件,遠比電影更加精彩。
一 蠟筆小新、金冠、雅客使用問題明膠原料被曝光
每年央視“3·15晚會”開始之前,相信都會有不少食品企業老板坐在電視機前提心吊膽。因為在他們的工廠里面,總有些黑幕無法示人。2014年的3月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多家明膠生產商使用問題皮原料制成食用明膠,其中包括國內規模最大的德國獨資食用明膠生產商嘉利達明膠有限公司,該公司銷售代表唐鳳華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嘉利達生產的明膠供應給了福建晉江部分食品企業,其中包括雅客、金冠、蠟筆小新。該事件曝光后,雅客、金冠、蠟筆小新先后在官網發表聲明作出回應。
蠟筆小新表示,為了保障食品安全、保護消費者權益,公司依照政府監督部門的指導對庫存原料、成品立即進行了封存。對使用食用明膠作為原料的70克鮮Q軟糖、22克鮮Q軟糖已經通知各商場超市進行下架封存。
金冠在獲悉信息當天迅速成立專門團隊,依照政府監管部門的指導,根據《食品安全法》要求對涉及使用食用明膠為原料的散裝三角包真享Q橡皮糖、散裝熱狗圈橡皮糖在第一時間通知市場各級經銷商下架并進行封存,隨即啟動產品召回,并表示:使用食用明膠原料的橡皮糖類產品非本公司主營產品,以上兩項產品金冠倉庫內無庫存。
雅客涉及相關明膠原料僅為15克裝VQ軟糖一款單品,獲悉信息當天公司立即停止該產品的生產,剩余嘉利達明膠原料全部封存,對已上市流通產品,已于2014年3月15日15:00之前通知銷售渠道下架就地封存,等待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后再行處理。
蠟筆小新、金冠、雅客三家公司負責人均表示,采取措施進一步強化質量管理,加強原料檢測,加大對供應商的監管,不斷提升公司的品質管理機制。
二 工信部再發改革方案意圖廢止鹽業專營
2014年4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一份“決定廢止《食鹽專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的通知,許多人誤以為是“食鹽專營廢止”而叫好。隨即中國鹽業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鹽”)和中國鹽業協會均出來辟謠,稱此事是“誤讀”,“食鹽專營沒有改變”。
事實上,關于鹽業的改革早已啟動,并且經歷六次方案提報,只是進展不大。業內人士認為,關于取消食鹽專營的討論持續多年,但遲遲未出現的原因,一是對食鹽安全性的考慮,另外則是利益既得者的阻撓。
據國際控制碘缺乏病理事會的統計,世界上碘鹽覆蓋率超過90%的國家有30多個。其中,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或地區實行專營專賣體制。
2014年11月末,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工信部初步制定了鹽業體制改革方案,內容包括六部分:一是鹽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原則;二是取消食鹽專營、許可經營制度后實行最嚴格的食品監管制度;三是健全食鹽儲備體系,確保食鹽安全供應;四是加快鹽業體制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五是健全法律法規,實施依法治鹽;六是強化領導落實各項任務。
按照方案規定,從2016年起廢止食鹽專營,允許現有的食鹽定點企業進入市場,允許食鹽流通生產企業跨區經營,放開所有鹽產品價格,放開小工業鹽等其他用鹽的經營。
但中鹽協會和中鹽總公司上報意見認為,取消專營時間倉促,應至少延長三年;提高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建議在重新頒發鹽業許可證,將范圍限定在現有鹽業公司及一百多家定點生產企業。
博弈仍在繼續。
三 史上最嚴新規致51家乳粉企業未通過審核
“全國有82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以下簡稱乳粉)生產企業獲得重新許可,未通過審查、申請延期審查和申請注銷的企業有51家。”這是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在2014年5月3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一組數據。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格門檻”的乳粉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宣告第一階段工作結束。
除了換證嚴格準入外,乳粉配方強制管理、奶源質量監管加力、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拉練”等舉措,將成為進一步提升乳粉質量安全水平的利器。
據悉,配方成為此次集中審查的重中之重。從國家標準規定看,在乳粉產品配方中,生鮮乳或者是全脂、脫脂乳粉大概占到20%~30%,乳清粉或者乳清蛋白粉要占到20%~30%,植物油占到20%左右,其他還有營養元素和礦物質。從2013年底到2014年6月,通過嚴格的生產許可再審查,國產奶粉配方已從8800多個清理減少至1584個。
在推動國內乳企整合并購的同時,加大質量監管力度,無疑為市場回暖增加了一道保險。
四 四十六家“成長之星”引領未來
為推動中國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中國食品企業從成長走向成功,從2007年開始,由糖煙酒周刊雜志社發起的“中國食品產業成長之星系列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除了糖煙酒周刊雜志社的傾情推動外,評選活動也得到了多家著名投資機構、百余位知名專家、權威協會組織以及食品行業優秀經銷商群體共同參與,成為目前中國食品行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評選活動。
2014年8月初,第八屆中國食品產業成長之星評選活動隆重啟動。過去幾年,核桃乳、復合調味品、功能飲料等品類創造了眾多成長奇跡。最近一兩年時間,又有高端烘焙、益生菌飲料、椰子汁等門類加速發展,帶給食品行業新的期待。因此,第八屆成長之星評選活動以“主動變革,引領未來”為主題,面向未來,突出變革,尋找食品行業的成長動力。
在本屆成長之星的評選過程中,組建了陣容強大的評委團,邀請了數萬家經銷商通過微信、網站等平臺進行互動投票,真正實現了全民共選,全業共建。經過營銷專家、大商評委綜合打分、結合網絡投票,共有46家企業/機構榮獲“年度新品”、“年度暢銷單品”、“年度最具成長性企業”、“新銳品牌”、“標桿品牌”、“年度最佳廠商合作典范”、“杰出營銷”和“最佳食品產業孵化機構”榮譽稱號。
2014年10月10日,“ 第八屆中國食品產業成長之星”在山城重慶精彩綻放,全國優秀企業家代表、領袖經銷商代表、著名營銷專家等食品行業的塔尖人物共同聚集于此,再次感受成長的速度與力量,在中國食品產業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
五 頂新“黑心油”牽連統一、味全
繼“餿水油風波”后,頂新集團旗下企業以飼料油混制食用油又被曝光,引發公眾和輿論強烈不滿,統一、康師傅、味全等知名企業產品銷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2014年10月8日,臺灣檢方查獲頂新旗下的正義公司以飼料用油混充食用豬油。隨后,正義公司出品的68項油品被下架。臺灣食品藥品監管部門10月10日又曝出,頂新制油從越南進口的原料油以食用豬油報關入臺,但越南官方證實僅供作飼料用油,不得用于食用油。據媒體報道,頂新制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從越南進口7批、871噸的飼料油。至于進口越南飼料油混充食用油已有多長時間以及累計進口的數量,目前仍不得而知。
“黑心油”事件愈演愈烈,在劣質豬肉之后又查出問題牛油,而這一次康師傅的老對手統一企業也中槍。臺灣統一的19款產品使用了頂新問題牛油而采取了預防性下架。
盡管多次聲明與臺灣黑心油事件無關,但是康師傅控股集團在其官網發布公告聲稱“公司已終止對臺灣味全公司的康師傅商標的品牌授權,臺灣味全公司不得再以‘康師傅’為品牌在臺灣生產與銷售方便面產品。”
2014年10月21日,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以詐欺、偽造文書、違反臺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等罪名,對頂新制油、味全公司前任董事長魏應充、味全總經理張教華等13人提請了訴訟。
業內人士認為,頂新“黑心油”事件對于其競爭對手而言不失為一次提升市場份額的良機。在內地市場,頂新集團旗下康師傅的商品雖未出現質量安全問題,但是在集團公司的影響下,其品牌也會打折扣,而今麥郎等其他品牌就會從中受益。
六 1號店進口牛奶1天賣空30個集裝箱
2014年3月18日上午10時52分25秒,1號店總部內一陣歡呼聲驟然響起,就在此時,其進口牛奶銷量突破30個集裝箱,總計60萬盒,創下“24小時單一平臺銷售最多進口牛奶”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短短兩個多月之后,這個紀錄再次被1號店自己打破。5月29日上午,1號店僅用時51分30秒,便將100個集裝箱,共計200萬盒進口牛奶銷售一空。
在擁有天貓、當當網、京東的當下,盡管1號店還不是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卻在進口食品領域坐穩了B2C銷售平臺的頭把交椅。
首先,從產品結構來看,1號店在線銷售涵蓋食品飲料、生鮮、進口食品等超過400萬種商品。其中進口食品就有近7萬種。僅僅進口牛奶一個分類就涵蓋了29個國家,近300種,產地甚至遠至南美的烏拉圭。其次,從用戶數量來看,目前1號店已擁有超過8000萬的注冊用戶,并擁有超過2400萬的移動端注冊用戶,網站流量已達到每年近2000萬人次,訂單覆蓋全國(港澳臺除外)。
在產品、運營和用戶的基礎上,1號店在進口食品這一領域形成了核心優勢。以進口牛奶為例,2014年1~9月份,1號店進口牛奶占電商銷售總量的50%,占總進口量的10%。此外,進口水也是1號店的優勢門類,目前1號店進口水銷量占比已經達到電商銷售總量的70%,成長速度非常之快。
七 伊利聯手美國、新西蘭乳企布局全球工廠
中國乳企海外投資在2014年再次迎來高峰。其中,伊利集團在美國、新西蘭的全新布局令人側目。
11月12日,伊利集團與美國第一大牛奶公司DFA簽約,共同出資建設的奶粉生產樣板工廠,該工廠坐落于美國堪薩斯州,預計年產8萬噸。工廠建成后,產品不僅會供應中國市場,也會供應全球其他市場。據了解,此次合資建設奶粉工廠并非二者合作的開端,早在2013年7月,伊利與DFA即已經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十天后,伊利集團與新西蘭懷馬特市達成合作協議,擬新增20億元人民幣投入,投建全大洋洲最大的綜合乳制品生產基地。至此,加上一期投入的12億元,伊利在新西蘭的投資額已超過30億元。伊利集團對外發布的企業公告中透露:新增的投資將主要用于4個單元的建設。
這4個單元分別為:生牛乳深加工項目、UHT液態奶項目、奶粉生產及包裝項目。其中,生牛乳深加工項目投資額為2億元,建成后將成為整個新西蘭最大的、科技含量最高的生牛乳深加工項目;UHT液態奶項目投入近5億元,同樣系新西蘭最大的液態奶項目;而奶粉項目的投資額度最大——伊利將投入13余億元新建奶粉生產及包裝項目。
乳業專家宋亮認為,從成本和資源兩個角度看,新西蘭比同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擁有更多的優勢。深化合作,結成利益共同體,將是中新兩國乳業尋求突破共贏的必經途徑之一。作為目前中國最大的乳品企業,伊利的布局則讓這一趨勢提前明朗化了。
八 食品企業再度閃耀央視廣告招標
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央視在2014年的廣告招標上表現非常低調,不僅只拿出三分之一的廣告資源供現場招標,而且連11月18日招標當天也一反常態,沒有設媒體分會場“觀摩”。據了解,過去20年來,央視每年的廣告招標總額都是呈現增長狀態,2011年為126.69億元、2012年為142.57億元、2013年為158.81億元。
從現場情況來看,食品飲料依然是競標大戶,以王老吉為例,其以8100萬元最終拿下《新聞聯播》后標版組合第一單元正一10秒廣告位,同時以4000萬搶得《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飲料行業唯一合作伙伴席位。王老吉的競爭對手加多寶也不甘示弱,拿下央視黃金資源中最核心的資源——特約冠名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欄目。除此之外,益海嘉里、伊利、君樂寶、娃哈哈、蒙牛等企業也紛紛拿到相關節目的廣告位。
央視方面透露,2015年央視廣告招標預售,食品飲料進一步鞏固大戶地位。飲用水三大品牌娃哈哈、農夫山泉、恒大已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加多寶、王老吉兩大涼茶巨頭相聚央視,伊利、光明、匯源、蒙牛、露露、可口可樂、魯花、金麥郎、統一等食品飲料行業頂尖品牌均大量投放。
品牌專家李光斗指出,未來廣告營銷將進入全媒體時代,央視目前最大的競爭對手并非各大地方衛視,而是百度和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雖然今年央視首次對APP廣告進行招標,成為招標會的一大亮點,但在去年被百度超越之后,廣告媒體老大的地位將很難再收復。
九 加多寶輸“紅罐官司”賠廣藥1.5億
2014年年末,加多寶的業務員和經銷商紛紛收到短信,內容大意為:盡快清理庫存,放棄加多寶。正當他們感到疑惑之時,來自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宣判讓他們感到一陣心悸:紅罐涼茶裝潢所有權歸屬于王老吉,廣東加多寶飲料食品有限公司被判侵權并賠償廣州醫藥集團經濟損失1.5億元以及合理維權費用26萬余元。
“加多寶集團在京召開媒體說明會,表示將堅決向最高人民法院上訴,一審判決因加多寶的上訴而不產生任何法律效力。與此同時,加多寶公開宣布面向全球征集律師,堅決捍衛‘紅罐屬于加多寶’的合法權益。”面對判決,加多寶黨委書記龐振國表示,堅信最高法院一定能夠給加多寶一個公平正義的審判結果。
據悉,加多寶“全球律師征集活動”已全面啟動,將面向全球征集二至三位律師,釆用標準以訴訟策略和提供案例是否實用為主。相關人士認為,加多寶通過律師征集,一方面將迎來更強大的法律團隊,而另一方面,一審雖然因加多寶的上訴已無任何法律效力,舉辦這種活動卻映射了加多寶目前的司法維權尷尬,希望二審能還加多寶一個公道。據加多寶方面透露,早在判決前,廣藥集團的人就發布消息給加多寶的業務員,還勸加多寶的經銷商放棄加多寶,擾亂市場秩序。
自廣藥集團收回加多寶公司對“王老吉”商標的使用許可后,雙方已在全國各地發起多起訴訟。而在廣東高院互訴的這兩起案件,更被外界視為“中國包裝裝潢第一案”,因為該案的最終判決結果將意味著誰有權利使用“紅罐”包裝?,F在看來,圍繞紅罐歸屬權的口水戰還將繼續升級。
十 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出現大幅修改
2014年1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分組審議了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下文簡稱“二審稿”)。相較半年前提交審議的初審稿,本次二審稿依照預防為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的訴求,進行了大幅修改,由此前的159條減少到145條。其中,關于轉基因食品標識、媒體責任、過期原料追責等新增內容受到廣泛關注。
轉基因食品標識方面,二審稿增加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進行標識。未按規定進行標識的,沒收違法所得和生產工具、設備等物品,最高可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媒體責任方面,刪去一審稿中有關發布食品安全信息應當事先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核實情況的規定,同時增加規定媒體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處罰,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使用過期原料生產食品可追刑責。二審稿對法律責任做出了較大幅度修改,新增規定,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生產食品等違法行為,構成犯罪將依法追究刑責,不構成犯罪的最高可罰貨值金額20倍的罰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