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楊帆已經有兩年多時間沒有踏入肯德基的大門。“這與福喜事件無關,我只是感覺自己更適合吃中餐。”她說。
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福喜,讓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等洋快餐巨頭卷入風波,曾經高大上的“優等生”變成食品安全黑洞,讓一些曾經迷戀洋快餐的中國人感到懊惱和無奈。
楊帆拒絕肯德基的原因,無關食品安全,而關乎觀念變化。炸雞、漢堡這類高熱量的食品,與她現在減肥、養生、美容等目標背道而馳,“我的飲食觀念,早過了求飽階段,更在于求好。”
真功夫、永和大王、老家快餐、大娘水餃、老鄉雞、鄉村基……中式快餐正日益受到更多中國人的青睞。中式快餐崛起的背后,既是洋快餐在中國“去魅”的體現,更是中國人對飲食健康、保健養生的日益重視。
楊帆曾是肯德基的???。上世紀90年代初,楊帆的家鄉江蘇省蘇州市開了第一家肯德基,“剛開業時,小伙伴們都會求大人帶著去見識下西餐。”今年32歲的楊帆說,“當時,能吃頓肯德基是一件很洋氣的事情。上大學以后,第一次和男朋友約會,也是在肯德基。”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楊帆們小時候覺得“高端稀奇”的洋快餐如今已在中國遍地開花。截至目前,肯德基和麥當勞分別在中國擁有約5000家和2000家門店。
洋快餐初入中國時,相比當時中國百姓的收入,其價格高得令人咋舌,絕對屬于“奢侈品”。近些年,相關食品價格雖有上調,但在很多人眼里,十幾塊的漢堡價錢已相當親民。對于洋快餐,煩惱的已經不是“吃不吃得起”,而是“想不想吃”。
現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的“80后”劉曉原回憶說,小時候除了肯德基、麥當勞,別的快餐選擇并不多。“不像現在,各式各樣的中式快餐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的主打性價比、有的主打養生,讓人有了更多選擇。”
隨著城市居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中國社會對快餐的需求在同步增加,快餐業在餐飲行業所占比重也越來越高。然而,進入中國市場多年的洋快餐卻開始出現“中年危機”,并面臨中式快餐日益激烈的競爭。
旗下擁有肯德基、必勝客等餐飲品牌的百勝集團今年第三財季中國營業額跌9.5%。期內中國同店銷售額跌14%,其中肯德基跌14%,必勝客跌11%。麥當勞三季度財報也顯示,亞太地區營運收入同比下降55%。
昔日洋快餐眾人追捧潮流逐漸消退的同時,中式快餐連鎖餐廳卻在快速擴張。
廣東快餐企業真功夫目前已有超過500家門店,并宣布2016年要開到1000家。主打火鍋的呷哺呷哺,正尋求通過首次公開募股籌資,以實現未來四年內把門店數量增加至近1000家的目標。
美國日前報道,中國本土連鎖餐廳正在迅速搶占國內價值5600億元的快餐和方便食品市場,想盡辦法吸引那些沒有時間做飯的消費者。對于肯德基和麥當勞來說,隨著本土競爭對手實力不斷增強,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日前一項調查顯示,相比西式快餐,78.7%的受訪者更偏好中式快餐。還有數據顯示,就快餐連鎖市場滲透率而言,中式快餐由19%升至22%;西式快餐由20%降為18%。
安徽省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佘林明表示,中式快餐與西式快餐相比,有著更為合理的營養和膳食搭配,口味上更符合中國大眾飲食習慣,菜品的選擇性更強;從消費水平來講,也更符合中國國情。
蘇丹紅風波、速成雞事件、福喜門……近年來,“洋快餐”屢屢被卷入食品安全風波,“洋快餐比較安全”的觀念,在一起起事件曝光后逐漸被顛覆。
安徽的一家本土連鎖餐館老鄉雞目前在本省有300多家直營連鎖店,遍布全省各市縣。這一數字是當地麥當勞和肯德基總數的兩倍多。
老鄉雞執行董事束小龍表示,他的企業餐飲是從養殖、加工到快餐的前后端一體化模式,店里所有原材料都是使用合肥當地養足180天的土雞。
束小龍的企業在部分洋快餐被爆出“速成雞”等事件之后,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也受到資本的追捧。近兩年,老鄉雞的門店數量增加了五成。
在老鄉雞就餐的一位合肥市民李晶晶表示,她認為這家本土快餐廳的就餐環境和服務與洋快餐沒有太大差異,“而且人均消費更加便宜。”
作為傳統餐飲行業,中式快餐企業也表現出了擁抱互聯網的緊迫感。束小龍表示,老鄉雞在今年9月通過淘寶的“淘點點”頻道“試水”移動餐飲服務平臺,取得成功,“未來企業要做自己的自助點餐手機APP”。
“現在有很多本土的中式快餐連鎖企業業績良好,應該把握好當前的發展機遇,在提升口味的同時,把好質量關,并積極學習西式快餐的管理經驗,培育企業品牌和文化,以實現長久發展、做大做強的目標。”佘林明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