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裝類食品由于具有可挑選性、風險低、自助性等特點,既可滿足購物時參與的樂趣,又符合個性化消費時代的消費需求,逐漸成為消費的主流,并造就了一批綜合性、特色化的品牌,諸如喜之郎、雅客、金冠、馬大姐等。有經銷商表示,2014 年,將會是散裝食品走紅的一年。
市場流行“散裝”
糖酒會期間,來自湖南長沙的經銷商李響告訴記者,在糖酒會上,他感受到一些企業用精致的紙盒、木盒等包裝精美的定量包裝的產品很少有經銷商感興趣,反而是那些相對更加實惠的散裝產品更受經銷商的歡迎。
“隨著‘三公’消費的限制,禮盒裝產品的市場熱度急劇下降,而隨著消費者消費越來越理性,更加實惠,口味更多,攜帶方便的產品反而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北京康貝爾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企劃總監楊學寶也對糖酒會上這一現象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實,這種情況并非偶然。多家餅干企業表示,從2013 年下半年開始,都在把散裝作為下一階段市場運作的主力產品推薦,傳統的定量包產品推出的相對較少。“這主要因為今年的消費習慣和以往相比有了較大反差。”上海越哲食品有限公司經理陳識告訴記者,“以當前最為流行的猴菇餅干為例,一個重量720 克保質期15天的定量包,售價是100 元左右。如果不用定量包裝,散裝猴菇餅干720 克也就賣60-70 元左右,理性的消費者都會知道如何做選擇。”
山西太原經銷商邢志凱也表示,“在一些超市、商場,消費者在購買糖果、餅干、果凍等產品時,往往也會進行比價,在同品牌、同品類的條件下,選擇20-30 元不等的散裝包裝的消費者遠高于定量包裝的消費者,如果自己吃或送家人,就拿散裝的,價格實惠,除非是送禮,很少有消費者會將定量包為首選。”邢志凱舉例說明道,比如燕麥含量差不多的各類燕麥餅干產品,用高檔大禮盒包裝的定量包,在價格上要比散包裝的多出五六倍,如何選擇,高下立判。
來自西安的經銷商馬成也告訴記者:“就今年的市場情況來看,在商超渠道,作為同類產品,消費者寧可花3 元錢購買散裝產品,更不愿意為15 元的定量包產品買單。”
高毛利促進市場繁榮
記者也發現,與國外市場相比,國內定量包和散裝產品的價差最大可以達到300%,杭州經銷商蔣宗怡介紹到,“在國外市場,兩者的價格差距不會超過50%,從這一點上來看,巨大的利潤空間也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散裝食品市場一個重要的原因。”而為了更好地推動這一品類的運作,往往也會給予經銷商更高的利潤空間,“在利潤控制上,給經銷商的毛利潤點會比常規定量包高5%-8% 的利潤空間。”
而隨著各類零食專賣店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推進了散裝食品的快速發展,為這一品類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舞臺,蔣宗怡告訴記者,專賣店是散裝產品的銷售大本營,散裝肯定是專賣店的主流產品,尤其是以京、粵、滬、浙等一線市場為例,在機場、地鐵、公交樞紐、高檔社區、旅游區、網店、寫字樓等地,隨處可見各類食品專賣店,銷量相當大。“從消費目標人群來看,月收入在3500-7000 元的白領階層是這類產品的主力,所以產品單價也主要在25-45 元之間。并且散裝有一個獨到的優勢,一個產品系列可以有七八個花色和口味,更能滿足消費者對口味的選擇。”
楊學寶還告訴記者,體驗式消費也是促成散裝走俏的重要原因,現在年輕一族,不管是走親訪友,還是婚慶壽宴,都講究體驗式消費,比如,做電商渠道的經銷商都發現,很多年輕消費者在婚慶時,都喜歡通過網購散裝的各類食品,再通過自己的設計和包裝,讓自己的親朋好友體驗消費,“散裝食品由于其諸多特點,已經成為網購一族的首選”。
新商機引發市場變局
除了消費市場認可度的不斷提升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切入散裝食品之外,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在推動著散裝食品的發展。
“在商超渠道里,定量包是一個產品一個條碼,一個條碼就有一個條碼費,外加陳列費、貨架費、堆頭費,七七八八的費用一共有差不多18 項,而散裝最多也就一個堆頭費。”溫州齊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洪總表示,現在很多商超渠道都把重點放在定量包產品上了,對散裝管理上還不算很規范,再加上零供關系的調整,企業和經銷商為了避免市場風險,也開始嘗試打造更豐富的產品線,也給了散裝發力機會。
蔣宗怡則以數據為這一說法進行了佐證:從2013 年到現在,以華東地區商超系統為例,定量裝的銷售下滑率在35%-40% 左右;在網購渠道,定量裝的下滑率在70% 左右。這樣的現狀導致經銷商轉變產品和渠道策略,恰好散裝包裝在流通渠道具有周轉快、風險低、費用低等特點,因此,經銷商在商超與其做120g-150g 的定量包裝產品,還不如在流通做45g 左右的散包裝。
“在一線市場的商超渠道,散裝產品進場,只需要承擔不多的入場費和堆頭費就可以了;而在部分二線市場,商超渠道的散貨區則以承包模式給代理商,代理商可根據市場實際情況調整產品的價格體系,這樣給代理商的自主性比較強,產品溢價的空間也就自然大起來。”楊學寶告訴記者。
同時,散裝產品的特性也更利于走量。邢志凱稱:“散裝產品,無論一線二線還是三線品牌,只要置放一個專業的陳列工具在終端,其每月銷量均可突破上千, 而一個單碼的產品,非堆頭的前提下是很難實現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記者的采訪中,也發現了散裝食品所存在的諸多隱患,除了一些大品牌之外, 還有眾多二三線品牌的企業參與其中,出現了不少模仿甚至打擦邊球的現象,產品品質也良莠不齊,這對正處于上升階段的散裝食品來說,也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