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兩天,在中國奶粉品類乃至食品市場占據龍頭地位的兩家跨國公司雀巢、達能分別公布了一季度的業績。當中最搶眼的,無疑是中國市場的增長同比都在放緩甚至是倒退。對此原因和展望,兩家公司的首席財務官面對分析師,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雀巢:多因素致中國增速放緩
根據雀巢的發布,一季度該公司的銷售額為208億瑞士法郎,有機增長為4.2%,實際內部增長為2.6%。其中,發達市場增長為0.6%,新興市場為8.5%。
在中國所在的亞洲、大洋洲和非洲區,雀巢當季錄得銷售額為44億瑞士法郎,有機增長為5.3%?;菔?、啟賦所在的雀巢營養品業務在一季度錄得銷售額為23億瑞士法郎,有機增長為6.4%。
小食代從雀巢隨后舉辦的業績發布會上了解到,雀巢首席財務官龔萬仁(Wan Ling Martello)對國際分析師說,她感覺一季度的業績有三從意義。
第一,這是一個艱難的環境,業績符合了雀巢的預期。第二,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市場均對業績有貢獻,并錄得正增長。第三,這一結果在雀巢的掌握之中,并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雀巢CFO認為,透過數字看到的好消息是,雀巢在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繼續在擴大
“取得這一成績的背后是推出成功的新品、革新以及在價值鏈上實施高端化的執行力。”她說,展望2014年,雀巢重新有信心取得預期業績,包括有機增長達到5%的水平。
據介紹,在今年前3個月,新興國家對雀巢收入的貢獻達到45%,增長率為8.5%。但是龔萬仁表示,發展勢頭在一季度輕微下降。中印兩國同時出現增幅放緩,但這部分被非洲、中東抵消。而在幾乎不能增長的發達國家市場,雀巢獲得了0.6%的增幅,這些市場消費信心脆弱,并面臨通貨緊縮。
龔萬仁說,在亞洲、大洋洲和非洲區,雖然經濟增長更慢了,但是有機增長仍然有5.3%。期間,區內貨幣貶值,競爭繼續激烈,但是雀巢一攬子產品依然取得市場份額的增長。
其中,在菲律賓、巴基斯坦、土耳其和非洲都有雙位數的增長,區域里更大的市場例如中國、印度和馬來西亞則增長變慢。“總之,這一區域市場同樣受到經濟環境影響,競爭卻異常激烈,我們珍惜得來不易的成績。”她說。
據龔萬仁介紹,雀巢營養品在一季度開局良好,全球銷售收入達到23億瑞士法郎,有機增長為6.4%。
“不過,由于去年的基數高,顯得它的增長有所放緩。新興國家市場依然是第一季的增長火車頭,特別是中國和中東市場,都呈現雙位數增長。”她說,其中,高端和超高端品牌“超級能恩”和啟賦增長強勁,其中前者更由于革新而錄得雙位數增幅。
對于有分析師追問雀巢在中國市場在一季度增長放緩是什么原因造成時,龔萬仁說,中國內地銷售放緩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今年的春節較往年為早,此外2013年的銷售基數較高,最后眾所周知的是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也在放緩。
“但是好消息是,雀巢繼續在中國的多個品類上擴大其市場占有率,這很重要。”她說。
達能:中國市場向爭取的方向走
根據達能在今天發出的2014年一季報,當季銷售收入為50.61億歐元。其中,按銷量計算下降1.9%,但是價格產品組合帶來了4.1%的增長。
按分部看,飲用水和飲料在一季度增幅最大,達到8.9%。其次是醫學營養品,為5.2%,以及新鮮乳制品的3.9%。遭遇恒天然事件重挫的嬰幼兒營養品依舊負增長,同比下跌7.7%。
達能的一季報在談及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時說,在今年前三個月,達能采取了三項措施,它們包括重新推出價格更平易近人的“標準版”多美滋、推出超高端產品“Nutrilon Platinum”,以及在4月中旬推出了國際版的多美滋,后者是在歐洲市場生產并專門供應中國內地市場的。
達能CFO則指出,公司最近在中國市場上市了奶粉新品,正面影響在浮現,寄望下半年的回潮
據小食代從達能今天舉辦的業績發布會上了解到,達能首席財務官Pierre-André Terisse對國際分析師表示,在嬰幼兒營養品業務上,公司的恢復計劃正按照計劃進行。亞洲的恢復情況也在按部就班,尤其是泰國、新加坡已經恢復到恒天然事件之前的水平,越南也在接近事前的銷量,不過中國內地、新西蘭市場仍處于低位。
“中國市場正在向正確的方向走,對于執行恢復計劃達能是充滿信心的。”他特別提及,最近一段時間多美滋推出了新產品,達能已經逐步感受到這對銷售帶來的影響。
據悉,在不計算多美滋、可瑞康之后,嬰幼兒營養品業務的同比增長可以達到13.3%。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一年的一季度,達能在中國內地的嬰幼兒奶粉銷售創下了較高的基數。
Pierre-André Terisse表示,達能對于推出新產品和革新是充滿激情的,這在全球一季度嬰幼兒營養品的布局上多有體現。
他重申達能在2014年設定的增長目標時,即預計達能在全球范圍的銷售增幅為4.5%-5.5%,營運利潤率保持穩定,在±20個基點的水平,自由現金流訂在15億歐元左右。在2014年讓達能重回強勁、可持續的、盈利的增長。
他表示,一季度的業績已經可以說是觸底。隨著在歐洲和中國業務的好轉,預計今年下半年銷售有望逐步回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