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光明乳業將搭乘“嫦娥五號”試驗器的3位“乘客”分別是“植物乳桿菌ST-Ⅲ”、“保加利亞乳桿菌L99”以及光明新發現的一種菌種。這些專業名詞可能聽起來很陌生,但早已與普通消費者有了“親密接觸”:“植物乳桿菌ST-Ⅲ”用于暢優酸奶中,而“保加利亞乳桿菌L99”則是莫斯利安酸奶的“催化劑”。
據悉,和前一次被搭載至300至400公里的近地軌道相比,這次益生菌將前往38萬公里外的近月軌道進行深空“漫步”,成為近年來中國乳業唯一一次深空搭載。
“神舟”升空,“嫦娥”奔月,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兒,那代表中國航天的最前沿科技。不過,若是瞟一眼即將“奔月”的“嫦娥五號”返回艙“乘客”名單,你會發現,身邊的一些普通產品也“赫然在列”,比如平時所吃酸奶的“制造者”——益生菌,幾個月后就將進入深空“漫步”。
益生菌隨“嫦娥”升天,這是個“營銷噱頭”嗎?在專業人士看來,把太空當做“實驗室”,無論從科研角度,還是從乳業發展角度,都有著重要意義。
益生菌將“漫步”深空
日前,光明乳業從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接過證書,正式成為中國探月工程質量保障對標合作企業。今年有望發射的“嫦娥五號”返回艙內,光明乳業有3株益生菌將隨行,這是乳品行業唯一一家、也是上海第一家搭乘衛星將菌株送上外太空的企業。
此次光明乳業將搭乘“嫦娥五號”試驗器的3位“乘客”分別是“植物乳桿菌ST-Ⅲ”、“保加利亞乳桿菌L99”以及光明新發現的一種菌種。這些專業名詞可能聽起來很陌生,但早已與普通消費者有了“親密接觸”:“植物乳桿菌ST-Ⅲ”用于暢優酸奶中,而“保加利亞乳桿菌L99”則是莫斯利安酸奶的“催化劑”。
這并非益生菌首次進入太空。2008年9月25日,“植物乳桿菌ST-Ⅲ”以及“干酪乳桿菌LC2W”兩種專利益生菌就曾隨“神舟七號”進入近地軌道,并于3天后返回地面。它們都是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長期研究獲得的益生菌,光明對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據悉,和前一次被搭載至300至400公里的近地軌道相比,這次益生菌將前往38萬公里外的近月軌道進行深空“漫步”,成為近年來中國乳業唯一一次深空搭載。
太空“實驗室”育“新種”
乳企一而再將益生菌送上天做實驗,這是為何?
“菌種的變異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地球環境中幾百年才會出現變異,但在月球上或許幾天就能實現,換句話說,借助衛星能加快育種步伐。”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乳品專家曹明是認為,這將是一次具有科學探索價值的“搭車”試驗。
事實上,酸奶中的益生菌要被人體吸收,需要經過艱辛的“長跑”——通過消化道時,要“忍受”得住胃的酸性環境,經過十二指腸和小腸前端時,還要接受膽汁和各種消化酶的“洗禮”,最后“活”著到達小腸才算成功。曹明是指出,現在全世界能被人利用的益生菌本來就不多,而在使用過程中活性會逐漸退化,因此必須不斷培養有益的新菌種。
在此前的一次太空實驗中,光明乳業已有所收獲。公司方面透露,2008年“太空菌種”回來后,經過高輻射、低重力和干燥太空環境的搭載,并與同期冷藏于地面的樣品進行比對分析,證明了兩株“太空菌種”不僅具有優良的存活性和穩定性,而且還具有抗不良環境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耐受低酸和膽鹽的脅迫,“活”著到達人體腸道,發揮生理活性,“那次‘太空漫步’還從搭乘樣品中分離獲得一株產EPS性能更優秀的干酪乳桿菌LC2W菌株”。
“深空‘漫步’科研意義非凡,極端環境如地球引力、溫度變化等都會對菌種產生生理影響,但我們現在并不知道會出現什么改變。”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觀察菌種變化的一次良機,也可能是我國乳業超越世界同業水平的重要機遇。據悉,對酸奶來說,菌種是核心競爭力,目前全球乳品企業中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菌種的,只有3家,光明乳業是其中一家。
“太空酸奶”究竟好不好?
郭本恒坦言,在這次試驗中,如果益生菌的活性在深空能經受住高輻射、低重力和干燥環境的考驗,經過進一步試驗,或許將被用于新一代光明乳制品的開發。換句話說,一旦這些“太空菌種”經受得住考驗,經過擴培,今后消費者就能喝上“太空酸奶”。
“太空酸奶”聽上去很有誘惑力,但很多人擔心,經過變異的菌種是否可靠,會不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對此,曹明是告訴記者,變異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向好,也可能變壞,而太空試驗就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加快進化,“菌種上天之后,會出現兩種可能,如果出現人類不需要的變異,就舍棄它;如果出現符合人類需求方向的有益變異,如抗病毒、抗衰老,我們便將其培育出來,提取出最具價值的因子”。
據悉,過去返回式衛星以及載人航天搭載早已有太空“育種”。把種子搭載上天,在太空環境里經受空間誘變,返回地面后再經過培育和篩選,就可能形成有明顯優勢的新品種,生產出一些高產、優質、高抗病的“太空食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