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消費者可能聽說過這樣的標簽,如公平貿易和雨林聯盟等,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為此購買產品。一項有關歐洲消費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可持續發展標簽在消費者選擇食品方面并不發揮主要作用。
這項研究發表于糧食政策二月刊,共有來自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和波蘭等國的4,408名受訪者參加了在線調查。奧胡斯大學的Klaus G. Grunert教授主持了這項研究。他的資助來源于歐洲食品信息理事會,該理事會從食品行業獲得資金。
Grunert博士說:“大多數消費者都聽說過‘可持續’這個詞,但這個概念仍然是抽象的、發散的,因此很難處理。被采訪時,消費者普遍表示對可持續發展問題很關注,并希望得知相關信息。然而,在采購食品和飲品時,可持續發展并不能成為優選項。”
該調查對四項標簽設問,分別是國際公平貿易(Fair Trade International)、雨林聯盟(Rainforest Alliance)、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以及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受訪者被要求按7分制對16種不同類型的食品包裝上的信息進行評價。 “從不”為1,“總是”為7。
了解標簽計劃背后的概念的最高目的是為了公平貿易。一般而言,盡管男性和女性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水平沒有差別,但女性往往比男性更關注可持續發展問題及使用可持續發展標簽更為頻繁。有沒有孩子并沒有影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和使用,但沒有更高級別的關注。年輕人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往往更上一層樓。
六類產品中,消費者對咖啡與即食食品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很關注,但對巧克力、冰淇淋、早餐谷類食品和軟飲料等問題則更為關心。
國家間比較來說,英國的認識水平最高,而波蘭最低。平均而言,該研究中的英國消費者可正確識別4個可持續性標簽中的一半以上。而大多數西班牙和波蘭消費者只能勉強識別超過一個以上的標簽。
對于可持續意味著什么,不同的人明顯有著不同的想法。德國、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的受訪者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為了保護環境。波蘭人會將可持續性與保持生活水準的更普遍的問題掛鉤。而瑞典人多數會提到產品保質期。
研究報告稱:“缺乏使用也與缺乏了解有關??沙掷m發展是一個抽象的、發散性的術語,消費者理解它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消費者也會將其與環保方面相聯系,在較小的程度上,相關聯的倫理問題也是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一部分。”
據歐洲食品信息理事會稱,如果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公共辯論中變得更加突出,例如發生健康和營養問題,那么在未來可持續可能會在食品選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