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8年連續快速增長,中國調味品市場已經受到方方面面的關注。特別是2014年,中國最大的調味品企業海天上市,引起資本市場和投資人對調味品產業新一輪的投資,然而,若想成功投資,就要把握新時期調味品行業的一些新變化。下面,筆者就和大家來分析一下,中國調味品市場到底在發生哪些新變化。
筆者認為,產品單一的調味品企業倒并不一定會逐漸淡出,反而會顯現。但是毫無疑問,復合調味品在整個調味品版圖中的比重會逐步增加,預計從2014年至2019年,復合調味品市場的年增長率會保持在25%以上。
細分市場能否成為未來市場增長主因?
還有一些是功能概念性調味品,如鐵強化醬油、碘鹽等。這些產品功能有限,實際上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至于不同用途的調味品,并不能統稱為功能性調味品,如紅燒醬油、魚生醬油等。調味品的細分領域,毫無疑問是未來市場增長的強勁動力。這些細分,差不多都是在傳統調味品基礎上產生的。例如蒸魚豉油、紅燒肉醬油、撈面汁等。這些都是針對某項特定的菜式研發的調味品。它對于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差異化的調味品研發,可以滿足消費者在現代生活中對調味品方便化、差異化的需求。換句話說,未來的調味品會像時裝一樣來制造和消費。它是未來調味品不斷成長的主要動力。
中國調味品如何面對國際市場?
眾所周知,歐美國家對于食品質量要求非常嚴格,那么這對中國調味品走向海外市場提出了哪些要求?要判明中國調味品的國際化之路,我們需先了解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越南、印度等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化之路。
日本最大的調味品企業龜甲萬先是將接班人送到海外學習,之后在當地推廣。最為成功的是打開美國市場,由日本本土向美國出口,形成一定規模后,再在美國設廠,成功后又將經驗復制到全球。中國的調味品除極少數品牌進入外國當地的主流銷售渠道之外,多數是進入華人餐廳、華人社區店或中國特產店銷售,消費人群絕大多數是華人。因此,中國調味品走向海外市場的拓展之路還相當漫長。
海天上市對中國調味品行業的影響在哪里?
海天上市,對于企業和投資者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回報,且使大眾對于調味品行業的投資寄予了厚望,毫無疑問會開啟新一輪的調味品行業增長周期。而產業投資者都非常關心的問題是,資本融合對于當下調味品行業意味著什么?
海天上市,與其說是資本融合,筆者倒覺得更像是資本整合。畢竟調味品行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從業者的思想也比較傳統。資本進來以后,調味品行業的生存模式全部要改寫了。在海天上市之前,調味品行業也有上市公司,如恒順醋業、佳隆食品、梅花味精、中炬高新等,都是區域強勢品牌或以區域市場為重點,市值也不大,即便這樣,也因為上市公司的業績壓力,而給調味品市場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像海天這樣市值500多億,年銷售額達到100多億的公司上市之后,因上市公司業績壓力,而轉移給調味品市場的壓力是過去十倍級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新一輪的洗牌又將開始了,有一批調味品企業會在接下來3~5年時間內倒下去。
國際調味品巨頭高盈利的秘訣何在?
在全球市場上,像龜甲萬、味之素這樣的調味品企業,在產量上沒有中國的一些企業大,但是其盈利水平卻高出中國本土企業許多,這里面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
龜甲萬和味之素這樣的調味品企業,他們的盈利模式雖然各不一樣,但其共同點是走規?;透呖萍蓟?。龜甲萬在醬油領域、味之素在增鮮調味品領域都是領軍企業,他們是用高科技的方法在做傳統調味品,因此,做出來的產品品質高、有獨特的賣點,加上頗具知名度,銷售價格當然會比其他同類產品要高,同時,他們利用科技手段,向生物技術、醫藥保健等高利潤行業發展,對于提升企業整體的盈利也有極大的幫助。
相比之下,中國本土的調味品企業,除極少數大廠有較強或獨特的技術實力之外,大多數科技含量都相當低,也沒什么成本優勢,創新能力也非常弱,相對這些調味品企業用簡單的技術就能獲利來說,企業短板是顯而易見的。
上述幾點,就是在新時期調味品產業出現的新變化,市場容量在擴大,市場的玩法也要隨之發生變化,要知道與狼共舞很精彩,也很危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