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平
來源:聯商網(ID:lingshouzixun)
近期,關于西貝“預制菜”的討論持續發酵,市場上不乏對其口感、營養與安全性的質疑?!邦A制菜”的概念是否嚴謹,背后是否真的存在食品安全風險?
9月28日午間,盒馬創始人(現為派特鮮生創始人)侯毅在一場主題為《預制菜是偽命題》的直播中分享了對預制菜的看法。在他看來,全球范圍內并無統一的“預制菜”分類標準,符合國家標準的預制類食品本質是適配不同需求的商品形態?!耙挥惺虑榫驼f預制菜不好,這是不對的?!?/p>
侯毅認為,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生產有著嚴格的法規要求,預制菜本身沒有食品安全風險問題,但作為一個商品品類規范是不嚴謹的,應該淡化“預制菜”一說。
“今天市場上誕生了不同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正是中國市場繁榮發達的方向。只要符合國家食品安全生產標準的,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選擇不同的消費方式,選擇不同的消費場景”,侯毅表示。
01
“預制菜”分類不嚴謹
?
侯毅認為,從科學門類與商品品類規范來看,“預制菜”的界定缺乏“嚴謹性”。
當前市場對“預制菜”的擔憂多集中于食品安全,但事實上,無論是即熱型熟制產品,還是需家庭完成最后烹飪的半成品,均需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核心標準。
例如,《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明確標簽信息規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速凍面米與調制食品》(GB 19295)則對食品添加劑等關鍵指標作出限定。
從C端消費市場的反饋來看,完全熟制、僅需“水中復熱”的預制類產品,始終面臨消費者“不買單”的困境。這類產品雖解決便捷問題,但復熱后易出現“肉膈氣”(即食材不新鮮的味道),難以滿足消費者對于美味的核心訴求。
與之相反,需家庭完成最后烹飪步驟的半成品預制菜,因能解決家庭烹飪做不出美味的痛點,逐漸獲得市場認可。消費者通過簡單操作即可呈現優質口感,實現便捷與美味的平衡,這也成為C端預制類食品的主流發展方向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超市中預制品類并不豐富,核心原因在于多數食材難以通過加工兼顧美味與便捷。
02
B端三大場景:價格決定產品形態
To B端是預制類食品的核心市場,從餐飲、食堂、外賣三大渠道的表現來看,均體現了“需求決定供給、價格決定產品形態”的市場規律,不存在絕對的好壞,而是不同需求匹配的結果。
餐飲渠道:價位分層決定食材工藝選擇
?
當前餐飲市場已形成清晰的價位分層,不同人均消費對應差異化的食材與生產模式。
從現實角度來看,消費者追求的新鮮現做的活禽、水產等,往往人均消費者價格都在500元以上,這類門店會采用散養食材、慢工熬制等工藝,例如耗時兩小時熬制的散養老母雞湯,成本與風味均匹配高端定位。
而面向普通消費者的餐飲門店,受成本、標準化及人力限制,難以采用高端食材。這類門店普遍面臨三大痛點:缺乏足夠大廚支撐標準化出品、需控制成本、追求高效生產,因此多選擇中央廚房或工廠化生產模式,通過統一配送與標準化工藝來解決需求問題。
價格決定了食材的工業化屬性,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無對錯之分,僅為消費需求的適配。事實上,人均300元以下的餐飲市場中,大量菜品來自中央廚房,通過經濟食材實現標準化供給,既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也能滿足一般消費者對“美味”的感知。
食堂渠道:中小學食堂痛點突出
?
食堂場景中,預制類食品的接受度存在明顯分化,大學食堂與企業食堂往往因選擇多樣性,無需擔憂爭議。消費者可以“用腳投票”,物美價廉的菜品才能夠能留存。
而中小學食堂的矛盾在于,價格與品質多樣化之間的矛盾。大部分中小學食堂依賴于中央化集中生產降低成本,以保障基礎供應,食品安全始終是首要前提。而破局的方式在于,一是增加供給多樣性,給予學生更多選擇;二是借鑒國外經驗,提高餐費補貼標準,進而提升菜品質量。
外賣渠道:調理包適配“快+廉”需求
外賣行業的特性決定其對預制類食品的依賴。從背后原因來看,在訂單高峰期,外賣商家需要完成大量盒飯生產,大部分消費者對外賣的價格有著明確訴求,這也使得“調理包”模式成為外賣商家的主流選擇之一。
這類調理包均為預制成品,僅需開水復熱后搭配米飯、青菜即可出品,能同時滿足“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三大需求,典型產品如雞腿飯、咖喱牛肉飯、鹵肉飯等。
盡管調理包餐食口感不及手工現炒,但需明確的是,這類產品均需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核心價值在于滿足基礎食材需求和極致低價,適配年輕消費者的即時性、經濟性需求。
03
全球尚未有統一的預制菜分類
?
本質而言,當前市場中所謂“預制菜”,實為不同形態的加工食品,其存在意義在于滿足C端便捷、美味和B端成本、效率、標準化的多元需求。
侯毅認為,全球并沒有統一的預制菜分類。中國零售市場的繁榮之處,正在于能通過不同產品形態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
當前市場已形成了針對不同消費場景、不同價格區間的預制食品供應體系。從低價外賣調理包,到中端餐飲的中央廚房出品,再到高端餐廳的現制菜品,消費者完全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
而企業可以根據場景選擇中央廚房供應或現場烹飪。只要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各類產品均有其市場價值,但一定要做好產品與價值的匹配,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寫在最后
“預制菜”持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一方面,目前預制菜缺乏較為明晰的概念界定,亟待厘清;另一方面,消費者缺乏基本的知情權,難以吃得明明白白。
完成公眾信任的重新構建,不是單憑其中的一方努力就能輕而易舉達成,而是要讓消費者吃得放心明白,企業踏實經營,行業更加標準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