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制國際
當65%品牌因同質化營收下滑超10%而焦慮,當78%消費者愿為適配需求的產品多付 30% 溢價的時候,第五次消費時代的品牌競爭邏輯,正在發生一場根本性的反轉。
打開購物軟件,搜 “連衣裙” 滿屏都是相似的版型,選 “耳機” 翻十頁都是 “降噪”“續航” 的重復賣點,挑 “嬰兒推車” 看來看去都是 “輕便”“避震” 的統一話術——這大概是當下消費者最常遇到的困境,也是品牌陷入同質化泥潭的真實寫照。
過去,品牌靠 “降成本、打價格戰” 就能搶占同類市場;如今,消費者對 “能用的產品” 早已失去興趣,他們要的是 “像我的產品”—— 能貼合自己的身材、聽力、使用習慣,更要 “能解決我麻煩的產品”—— 能應對早八通勤、深夜療愈、戶外帶娃的具體痛點。
這種需求變革下,品牌拼的不是 “誰的產品更便宜”,而是 “誰的產品離用戶更近”。
01
同質化的本質
不是 “功能相似”,而是 “脫離用戶的真實場景”。
很多品牌把 “同質化” 簡單理解為 “功能重疊、外觀像”,于是陷入 “換包裝、降成本、打價格戰” 的循環。但在第五次消費時代,“同質化” 的深層癥結,是對用戶 “真實生活場景” 的漠視 —— 只盯著 “產品該有什么功能”,卻忘了 “用戶在什么場景下用、有什么具體麻煩”。
看看那些被消費者冷落的產品:普通臺燈只講 “護眼”,卻沒考慮 “睡前開大燈會刺激眼睛”,結果用戶只能摸黑關燈;傳統母嬰背包只堆 “容量”,卻沒設計 “快速取物層”,家長戶外帶娃時,想拿片紙尿褲都要把背包翻個底朝天;通用款保溫杯只強調 “保溫 12 小時”,卻沒適配 “辦公室泡咖啡” 場景,杯口太大、倒出來容易灑。
這些產品的問題,從來不是 “質量差”,而是 “沒找對使用場景”——?它們以 “通用功能” 應對 “碎片化場景”,以 “品牌視角” 替代 “用戶視角”。
當消費者的需求從 “有沒有” 升級為 “好不好用”,這種 “脫離場景、自說自話” 的產品,自然會被市場淘汰。
02
功能場景化的核心
不是 “堆功能”,而是 “為場景痛點精準解題”。
不少品牌對 “場景化” 存在誤區:覺得 “加幾個功能、貼個場景標簽” 就是場景化,比如在臺燈里硬加藍牙音箱,在美妝盒里塞保溫杯,結果功能冗余、成本飆升,還解決不了用戶的真實麻煩。
真正的 “功能場景化”,是 “先找場景痛點,再用功能解題”—— 每一個功能都要對應一個具體的 “用戶麻煩”,每一處設計都要貼合場景里的 “使用習慣”。
果立方瞄準「馬路牙子喝酒」「便利店調酒」等碎片化場景,通過 200ml 便攜裝與 6 種果味組合,讓年輕人實現「即興微醺自由」。這種將產品嵌入具體社交場景的設計,使品牌避開與傳統白酒的正面競爭,轉而在低度化、風味化賽道建立壁壘,2025 年上半年在廣州銷量同比激增 500%。
大健康品牌洞察了年輕人對自身養護的心態,產出一系列根據年輕人痛點的日常養護類產品,如護肝片,熬夜后呵護肝臟;口服抗氧產品,促進美白。大健康市場規模龐大。海爾Leader懶人洗衣機從前期的idea到設計,都是品牌方與用戶共創,貼近了消費者新的需求,讓品牌成功植入消費者心智。
反觀那些 “功能堆砌” 的產品,它們的問題在于 “先有功能、再找場景”—— 只想著 “多一個功能就多一個賣點”,卻忘了 “用戶買的不是功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一個產品連 “用戶在什么場景用、有什么麻煩” 都沒搞清楚,再花哨的功能也只是 “無效創新”。
03
場景化落地關鍵
從 “品牌視角” 轉向 “用戶場景視角”。
要做好功能場景化,品牌最該轉變的是 “思考視角”—— 從 “我想做什么功能” 轉向 “用戶在場景里需要什么”,具體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找對核心場景”:通過用戶訪談、電商評論分析,篩選出目標用戶 “高頻出現、痛點明顯” 的 3-5 個核心場景,比如針對上班族,核心場景是 “早八通勤”“辦公室辦公”“深夜居家”,避免貪多求全,把精力聚焦在用戶最需要的場景上。
第二步,“洞察場景痛點”:用 “場景 - 行為 - 痛點” 框架深挖需求,比如分析 “早八通勤” 場景:用戶行為是 “快速化妝、吃早餐、趕地鐵”,核心痛點是 “時間緊張(化妝 + 早餐超 30 分鐘)、妝容易脫妝、東西太多不好帶”—— 只有把痛點拆得夠細,功能設計才能精準。
第三步,“功能做減法”:針對每個痛點設計 1-2 個核心功能,避免 “一個場景堆多個功能”。比如早八通勤場景,美妝品牌只需設計 “二合一精華防曬(減少化妝步驟)、防水防汗氣墊(避免脫妝)、手提式美妝盒(方便攜帶)”,三個功能足夠解決核心痛點,再多反而會增加成本與使用復雜度。
我們不僅可以更好的做出產品,也會方便我們的后端品牌營銷,在宣傳上更加聚焦產品功能點,在我們洞察場景痛點上進行延伸。我們不在需要進行產品新功能的心智教育,而我們的功能點是從場景植入,匹配消費者痛點,減少我們在心智上的宣傳。
04
總結
第五次消費時代,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是 “懂人、懂場景”。
從 “通用功能” 到 “場景化解題”,從 “品牌視角” 到 “用戶場景視角”,第五次消費時代的產品邏輯,本質上是?“以用戶為中心” 的深度落地。
那些能破局同質化的品牌,從來不是靠 “比別人多一個功能、少一塊錢成本”,而是靠 “比別人更懂用戶的場景習慣,更能解決場景里的具體麻煩”。它們把 “功能場景化” 做成 “精準解題”,讓產品從 “可替代的商品” 變成 “用戶離不開的場景伙伴”。
對所有品牌而言,當下最該問自己的不是 “要不要做場景化”,而是 “我的產品,真的懂用戶的使用場景嗎?真的能解決場景里的痛點嗎?” 想清楚這兩個問題,才能跳出同質化的死局,在第五次消費時代站穩腳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