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熙攘Trend
在東京旅行時,我特意去了新宿站地下的咖啡館“BERG”。作家吉井忍在《東京八平米》中提到,這是一家1970年代就成立的“左派老鋪”。雖然不太清楚“左派老鋪”的具體含義,但店內確實有著復古的裝修風格。
這里賣咖啡、啤酒和簡餐,一份西式早餐只要500日元,早餐可以供應到中午。店面不大,桌椅擺放擁擠,為了容納更多顧客,干脆沿墻邊設置了一排帶隔板但沒有座位的餐桌,高峰期不少人會站著用餐。
?01
Café vs 喫茶店
在日本,咖啡店可以分為“Café”與“喫茶店(kissaten)”。吉井忍對此做了簡單區分:
前者等于像星巴克那種店鋪,輕松、時尚、愜意,又有適當的情調,而喫茶店這個詞給人的印象是一家老鋪或不起眼的小店,通常由一個老板/老板娘或一對夫妻運營,可以抽煙,提供并不時尚的輕食,如吐司、布丁或意大利面。
對我個人來說,這兩者的區分更加簡單:帶個筆記本電腦查資料打打字也不會被別人翻白眼,那這家屬于café;而一家喫茶店的歷史一般比電腦長,根本沒考慮客人需要電源的可能性,咖啡桌也很小,頂多足夠放一杯咖啡、一包香煙或一本文庫本。也不礙事,因為來喫茶店的目的就是喝咖啡、聊天、看報、發呆,或者是與店主閑聊兩句。
作為典型的Café,星巴克在1996年進入日本,是日本門店最多的咖啡連鎖品牌,目前門店超過2000家。
有意思的是,星巴克進入日本市場時,沒有完全采取本土化策略,也就是沒有入鄉隨俗。在此之前,日本咖啡店是允許吸煙的,尤其是喫茶店。但星巴克堅持了其在美國市場的原則,成為日本第一家禁止吸煙的咖啡店,這使其獲得了很多不吸煙顧客——尤其是年輕白領女性的支持。
星巴克在日本的定價比國內低,最基礎的美式、拿鐵定價在500-600日元,也就是30元人民幣以內。當然迫于目前外賣大戰的壓力,國內星巴克用券之后,價格可能與日本星巴克持平。整體風格上,日本星巴克倒是跟國內沒什么不同,也有大量人群在店里辦公學習。
另一家典型的Café是日本第一大本土咖啡品牌Doutor,也是規模僅次于星巴克的第二大咖啡品牌。目前有1000多家門店,主要開在人流量大的商業街、景區、地鐵站附近。在大阪心齋橋一帶,我就見到好幾家Doutor,店鋪密度堪比便利店。
據說日本第一家不設座位的咖啡店是Doutor在1980年開出的,同時采取低價策略,以當時傳統咖啡館三分之一的價格,開辟了一種新的咖啡連鎖形態。
直到今天,Doutor仍以平價著稱,美式咖啡只要330日元(約合人民幣17元),咖啡+輕食的早餐套餐價格控制在450日元左右。
Doutor的面積普遍在30-50平米,座位比較密集,一方面具備快餐屬性,顧客可以用完即走,同時也為學習、辦公提供了相對舒適的環境,比較像是平價版的星巴克。
也有品牌把“喫茶店”做成了大規模連鎖,日本第三大連鎖咖啡品牌「コメダ珈琲店」(Komeda’s Coffee)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同于星巴克、Doutor這樣的Café主要開在大城市,Komeda從名古屋起家,更多開在中小城市,避開商業中心,在租金較為低廉的居民區集中開店。
Komeda的核心客群是被星巴克、Doutor等忽視的中老年群體,以老派風格和優質服務來滿足中老人的社交需求。木制裝修、紅絲絨沙發和彩色吊燈讓人一眼就能記住。定價與星巴克相當,11點前買咖啡送面包。
不過,在國內社交平臺上,比起咖啡,Komeda的手繪咖啡杯反而更出圈,很多人專門為了買咖啡杯去打卡。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在Komeda咖啡店取景
近幾年,Komeda的門店增長很快,總數正在逐漸逼近Doutor。有研究報告認為,Komeda這類瞄準中老年人群以及中小城市休閑需求的模式是日本特有的,但對于中國咖啡市場來說,這種模式目前還很難借鑒,跟消費習慣、消費人群結構都有很大關系。
除了Komeda這樣的連鎖品牌,喫茶店更多是獨立小店,“通常由一個老板/老板娘或一對夫妻運營”,其實可以看作是開在社區里的第三空間,面積小、客單低,主要做熟客生意,也更符合我們理解中的“社區氛圍”。
日本本土咖啡品牌還有個共同點——品類相對“單調”,一般只有純咖啡和咖啡+牛奶/奶油,沒有五花八門的所謂果咖、茶咖,后兩者大概只能在星巴克的菜單上找到。
?
02
便利店&自助販賣機
日本沒有瑞幸這種主做外帶的咖啡店,更準確地說,是同樣的外帶需求早已被便利店和自動售貨機滿足了。
全家、7-Eleven、羅森等連鎖便利店從2013年開始推出高性價比的現磨咖啡,便利店咖啡很快風靡日本,并在整個咖啡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便利店咖啡價格普遍在150-200日元(約7-10元人民幣)之間,這個價格跟國內瑞幸、庫迪(9.9元起)持平,但考慮到日本的收入水平,實際是更便宜的,而且質量穩定、隨手可得。
日本便利店咖啡強調“制販同盟”模式,即制造商、供應商和零售商深度合作。
以7-Eleven為例,其咖啡豆是由三井物產(日本最大咖啡豆供應商)采購100%阿拉比卡豆,關東地區與味之素(AGF,日本老牌咖啡零售商)合作烘焙,關西則由UCC(上島咖啡,同樣是日本老牌咖啡零售商)烘焙;使用富士電機特制的咖啡機,能在39秒內完成研磨和萃取并保證風味穩定;對冰塊也很講究,專門找小久保制冰提供不易融化、無雜味的冰塊。
今年夏天的外賣大戰大概是引起了國內便利店的警惕,也將咖啡價格下調了一些,如國內7-Eleven的美式和拿鐵在8-10元,且推出了與三明治等搭配的套餐,外賣平臺上更是一度降到跟庫迪相當的價格。
但整體來說,在國內便利店,咖啡更像是一個獨立業務,沒有形成日本便利店這樣的生態系統,更缺乏文化理念的包裝。
作為日本極具特色的渠道,隨處可見的自動販賣機提供大量瓶裝或罐裝咖啡,這是國內咖啡市場相對少見的售賣方式。日本全國大約有200萬臺飲料售貨機,會根據季節銷售冷飲或熱飲,24小時不打烊。
自動販賣機在日本咖啡市場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罐裝咖啡是由日本企業最先發明的。1969年,UCC(上島咖啡)推出了一款含奶罐裝咖啡,開創了罐裝咖啡大賣的先河。其時恰逢自動販賣機在日本大面積普及,而且出現了冷熱飲兼容的機器,將罐裝咖啡的飲用體驗進一步提升,繼而帶來銷量的大幅增長。
不過,在便利店咖啡出現之后,日本即飲(Ready-to-Drink)咖啡的市場份額其實是在下降的。畢竟在價格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現磨咖啡的口感要比罐裝或瓶裝好得多。
再具體一點,近幾年日本罐裝咖啡又有被瓶裝咖啡逆襲的趨勢,尤其是UCC“職人咖啡”這類量販產品,950ml裝的美式咖啡可以低至120日元(約6元人民幣),甚至比500ml裝的礦泉水還要便宜,與現制咖啡價差更大。
這類瓶裝咖啡一般是冷萃處理,原料只有水和咖啡豆,適配當下健康減糖的飲食風潮,除了直飲也可以加冰塊、牛奶、果汁,適合辦公、家庭、戶外等多種場景。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今年也開始出現這種大容量瓶裝咖啡。叮咚買菜推出1L裝V5美式黑咖啡,售價9.9元;盒馬自營的950ml拿鐵,同樣賣9.9元;農夫山泉旗下的炭仌無糖黑咖啡也在山姆上架900ml大瓶裝,三瓶組合裝售價僅29元;統一的大瓶裝黑咖啡,1L裝最低可以達到8元。
圖源叮咚買菜
這些大瓶咖啡算是一種新的品類,雖然缺乏現制咖啡的新鮮優勢,但勝在量大便宜且方便攜帶,一瓶可以喝一天,主要滿足消費者對咖啡因的功能性需求,堪稱“真正的牛馬咖啡”。
?
03
咖啡不是年輕人專屬
吉井忍在《東京八平米》寫過一家常去的喫茶店,“老板是一位白頭發的老年人,年齡估計七八十歲,瘦長身軀,白色襯衫搭配一條吊帶褲子,衣著雖有些老舊,但筆直的褲線讓雙腿看起來很修長,能看出他對衣著很用心?!?/p>
社交平臺上,一些成為熱門打卡點的日本咖啡店,尤其是獨立咖啡店,老板也是上了年紀的人,也有著類似的精神面貌。
日本人喝咖啡的習慣與經濟騰飛的時間是高度一致的,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有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這一時期,日本第一批“咖啡世代”開始形成。這些人在年輕時就養成了每天喝咖啡的習慣,進入中老年后依然是咖啡市場的主力軍,對咖啡的需求量甚至超過年輕人。
原因或許在于,咖啡作為輕度上癮性飲品,即使生活節奏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變慢,但飲用咖啡早已融入日常生活,脫離了單純的功能性需求,升級為一種“情緒價值”,最終沉淀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咖啡文化。
提起日本飲品,很多人會想到抹茶、清酒,實際上,日本是僅次于美國、巴西之后,排名世界第三位的咖啡消費大國。在日本“失落的三十年里”,咖啡是人均消費額增幅最大的細分品類之一。
根據野村證券,日本咖啡的市場規模從1992年至2022年增長了90%,而整體的食品飲料行業在這三十年間僅增長6%,同期酒類市場出現大幅下滑。
作為對比,目前中國咖啡消費者主要集中在20~35歲,貢獻了近八成的消費,且女性占到70%。大膽猜測,隨著未來中國咖啡市場的逐漸成熟,當90后、00 后步入中年,咖啡市場可能還會出現不少新物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