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晨陽
來源:DT商業觀察(ID:DTcaijing)
4月,霸王茶姬印度尼西亞首店開業;5月,它先是進軍北美,開出美國首店,又在泰國連開三家新店;6月,在馬來西亞同時開張8家店……
上周,霸王茶姬二季度財報出爐。數據顯示,今年Q2,霸王茶姬海外門店總數達到208家,單季度凈增43家。截至6月,霸王茶姬海外門店覆蓋馬來西亞(178家)、新加坡(16家)、印度尼西亞(8家)、泰國(5家)及美國(1家)。
海外門店的業績也很亮眼,本季度海外門店的總GMV達到2.35億元、同比增長77.4%。
新茶飲出海不是新鮮事,霸王茶姬的出海有何不同?狂飆的業績背后,反映出怎樣的品牌策略?《DT商業觀察》結合財報進行如下梳理。
01
從產品到品牌,“本土化”表達
新茶飲品牌出海時往往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海外的消費者,對奶茶的認知、消費習慣都和國內不太一樣。霸王茶姬在剛出海時,就發現馬來西亞人的偏好還停留在“珍珠奶茶”系列;而在美國,人們往往更習慣、更高頻喝的飲料是“咖啡”。
如何讓海外消費者接受一款相對陌生的中國茶呢?
我們通過對比霸王茶姬在中國、馬來西亞和美國的菜單,發現霸王茶姬會在不同地區的產品上做差異化。
就像有些中國人“喝茶睡不著”,于是霸王茶姬推出“低因專區”一樣,馬來西亞的菜單上,也有一些“地區專屬”——
“谷香焙茶”,在馬來西亞市場上市兩周內主要城市即告售罄,同時也是東南亞市場的現象級爆款;“印山抹青”則是霸王茶姬為了慶祝在馬來西亞開業六周年,而推出的特別產品。
而美國市場目前的菜單相對精簡,目前只有茶拿鐵(也就是國內的原葉鮮奶茶)、純茶和其他茶三大品類,累計SKU14個。
目前,霸王茶姬已經在亞太市場組建了各自的產品研發團隊,會根據不同國家情況研發適合當地的新品。
當然,餐飲往往和一個國家的文化掛鉤,所以餐飲品牌出海,需要做的除了產品出海,還需要把茶文化和當地文化做融合。
就拿霸王茶姬的大單品伯牙絕弦來說,它的本質是茉莉綠茶+鮮奶,為了讓海外市場了解“什么是原葉鮮奶茶、什么是伯牙絕弦”,霸王茶姬在產品的命名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在馬來西亞,霸王茶姬把伯牙絕弦歸屬在“Milk Tea”(鮮奶茶)系列中,英文名是“BO·YA JASMINE GREEN MILK TEA”,直譯過來就是“伯牙·茉莉綠茶奶茶”,在保留“伯牙”的同時,比較直接地告訴消費者這杯奶茶的原料。
但在美國的菜單上,伯牙絕弦所在的產品系列是“Tea Lattle”(茶拿鐵),產品名是“BO·YA Tea Lattle”。這樣的翻譯方法,讓美國消費者能從拿鐵(咖啡+奶)的類比中,了解到伯牙絕弦是一款茶+奶產品。
為了更好推廣伯牙絕弦,今年5月,霸王茶姬還融合明星產品“伯牙絕弦”的制作工藝與馬來西亞非遺“金錦緞”織線工藝,詮釋了“茶”作為文化傳播媒介的包容性。
從產品命名的小細節,到各種營銷活動,這些動作,讓霸王茶姬不僅把產品賣爆,而且向海外傳遞了東方“茶文化”。
一個數據是,在美國超過半數的消費者選擇了少糖或無糖茶飲。此外,純茶產品也在美國很受歡迎,不少當地消費者正將純茶視為咖啡的替代品。
02
從員工到合作伙伴,“在地化”運營
除了在產品研發、營銷方式上要“因地制宜”,餐飲企業出海時,還會面臨“內功”的考驗:供應鏈的建設、本土團隊搭建、國際人才引進……
《DT商業觀察》發現,每到一個海外的新市場,霸王茶姬在運營策略上,和兩個巨頭的國際化擴張有相似之處,一個是星巴克,一個是麥當勞。
先來看看前輩巨頭們是怎么做的。
星巴克剛進入中國時,中國人既不喝咖啡,也沒聽過“星巴克”。于是,星巴克采用“分區域授權”模式,在華北、華東、華南,分別和當地的龍頭企業一起開合資公司,這些龍頭企業更加了解中國市場,可以為星巴克提供更多的資源,而星巴克主要負責輸出品牌與標準。
等到星巴克在中國逐漸站穩腳跟,再慢慢收回股權,轉型為全部直營。
麥當勞剛進入中國時,是和三元合作,隨后短暫地獨資經營之后,覺得發展緩慢,又在2017年與中信股份、中信資本以及凱雷投資集團達成戰略合作,自此麥當勞進入“金拱門時代”。
現在,霸王茶姬也是這樣“借勢本土巨頭”,實現“強強聯合”——
在馬來西亞,霸王茶姬與酒店業巨頭聯大集團達成戰略合作,計劃未來三年在馬來西亞開出300家店。在印度尼西亞,霸王茶姬與當地零售商Erajaya的子公司PT Era Boga Nusantara成立合資公司。Erajaya還與小米、華為、小鵬等企業有合作。在泰國,泰國總統飲料有限公司投資了霸王茶姬(泰國)有限公司。
雖然已經搭上了本土的巨頭企業,但霸王茶姬在海外拓店其實很“謹慎”。
不同于部分餐飲企業,用供應鏈輸出+加盟的方式,在短時間內“跑馬圈地”追求規模,霸王茶姬每到一個新市場,會先通過開直營店的方式,驗證產品接受度和單店模型,然后再開出多家聯營店,如果以上門店都被市場驗證,才會進一步吸納更多加盟商進入。
正因此,海外門店能在規模增長的同時,盈利狀況比上季度更好。甚至在激烈的海外茶飲市場,霸王茶姬還實現了微量的漲價。
高級國際人才的引入,也是霸王茶姬海外事業的亮點。
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霸王茶姬還公布了北美市場的核心管理陣容:Emily Chang(北美首席商務官),Aaron Harris(北美首席發展官)。
前者曾擔任麥肯世界集團中國區CEO、星巴克中國首席營銷官、洲際酒店集團首席商務官,后者曾在Dutch Bros Coffee(荷蘭兄弟咖啡)擔任高級開發副總裁。
今年5月,霸王茶姬北美首店在美國洛杉磯開業,創下單日5000杯銷售紀錄,至今仍維持日均售出1000杯的水平。8月,美國第二家門店開始試營業。
03
對于霸王茶姬來說,出海意味著什么?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出海是茶飲品牌們尋求增量的“必然”路徑。
在國內,不管是茶飲品牌,還是品類開發、口味創新、價格區間,都算得上是“百花齊放”。
根據艾媒咨詢,新茶飲市場規模在經過高速增長之后,現在已經在逐漸放緩。2023年的同比增長為13.5%,2024年降到6.4%,未來增速還會更慢,而海外,有更廣闊的市場。
新茶飲出海并不是近兩年才有的事。2017年之前,以CoCo都可、貢茶、老虎堂為代表的“珍珠奶茶”品牌先后出海試水,被行業視為新茶飲第一波出海浪潮。
2018年之后,第二波出海浪潮開始,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品牌扎堆出海。
在第二波出海浪潮中,東南亞是大多數品牌的“第一站”。原因也好理解,東南亞不僅氣候炎熱,喝冰飲的需求大,文化也和中國相對接近。艾媒咨詢預計,2023年到2028年,東南亞的現制飲品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9.8%,遠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2%。
2024年之后,更多茶飲品牌盯上了經濟發達的歐美地區。喜茶進軍法國、霸王茶姬進入美國、茶百道進入西班牙、茉莉奶白進軍英國。
歐美地區雖然文化、消費習慣差異更大,但市場空白、消費力高,擁有廣闊的潛在市場。
從品牌定位和長期發展策略來看,霸王茶姬出海也是必然。
霸王茶姬其實很早就瞄準了國際市場——2017年品牌剛剛成立,2018年它就設立了海外事業部,2019年就在東南亞開出海外首店。同一時間段,霸王茶姬在國內,還主要在云貴川地區開店,沒進行全國擴張。
另外一個論證是:霸王茶姬在各個海外國家的門店,不是選在華人居多的唐人街,也不是走“性價比路線”,而是在大城市的核心商圈開店,部分門店與星巴克、麥當勞等國際品牌相鄰,走高端路線。
在馬來西亞,一杯伯牙絕弦(大杯)的價格是13.9馬來西亞林吉特,換算成人民幣約23.4元;美國的定價則是5.75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約41元。
這意味著霸王茶姬要有足夠的產品和品牌底氣,讓海外消費者愿意為一杯并不便宜的“中國茶”買單。
現在,霸王茶姬已經逐漸找到了從“中國品牌”向“全球品牌”的躍升之道:不是簡單的門店擴張,而是產品、供應鏈、營銷方式和在地文化的融合,讓品牌成為“現代茶”的文化符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