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璐
來源:FoodWine吃好喝好(ID:FoodWineChina)
在新疆北緯 47° 的阿勒泰草原上,晨霧還沒有散盡,哈薩克婦女沙吾麗已經支起一口鋁鍋,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數小時后,她會揭開一層光滑柔軟的黃金奶皮子,混合著奶茶、馕餅當作日常的草原餐食;此時四千公里外的北京,盒馬冷柜里,奶皮子酸奶、奶皮子蛋糕被燈光照亮,標簽上「原生態高蛋白」的字樣,成為上班族新晉的網紅茶點。
草原與城市的物理距離在一張奶皮子的催化下被折疊壓縮,同為奶皮子,一邊是草原牧民們世代相傳的生存智慧,一邊是都市生活的飲食再塑造,這場食物的遷徙,更像一次文化的轉譯,草原被推向城市,城市轉身擁抱山野,在這場傳統智慧與現代市場的相遇中,人們看見的,遠不止一張光亮醇厚的奶皮子。
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在講授《孫子兵法》講義中將奶皮子比喻成哲學 —— 「是從所有知識中概括提煉出來的東西,看它浮在上面的那一層,哪一行都不沾,哪一行都能管?!惯@一比喻雖也合理,但忽略了奶皮子本身的功能性。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奶皮子的功能性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仍然完好的保留著春夏秋冬四個牧場。春、秋季節,牧民們一般在淺山、荒漠地區安營扎寨,入夏后就在福??h的阿恰夏牧場過渡,秋冬季則會遷移到河灣、沙丘地帶,也就是李娟筆下《我的阿勒泰》中的「冬窩子」。草原牧民們的日常餐飯大部分由肉食和奶制品構成,對于隨時要移動家園的牧民而言,方便攜帶、容易保存的奶皮子就是草原飲食的寶藏。
阿勒泰牧場的氣候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這里的冬季漫長寒冷,即使進入夏季,在海拔高的山區仍然會覺得溫涼。在新疆的酷暑季節,「上山」相當于一次避暑,這里的溫度平均 15~20℃,光照充足,不僅人類體感舒適,同樣適合水草生長,其中積累的粗蛋白和脂肪含量高于平原草場。
阿勒泰牧場的牛羊,除了可以攝取高營養的牧草,水源也有門道可循。冰川融水與積雪融水是牧場主要水源,額爾齊斯河支流貫穿牧場,這里冰川儲量占新疆冰川總量的四分之一,夏季融水順著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等水系流淌,形成遍布牧場的溪流。冰川融水經過巖層過濾,礦物質含量均衡,微生物指標極低。這樣的「活水」,直接影響了奶牛的代謝和乳汁成分。
在阿勒泰牧區,牧民們對奶制品有著共通的信賴。豐茂的水草與鮮活的水源,讓牛羊的乳汁不易滋生雜菌,煮沸后雜質寥寥,奶面會凝結出一層純凈無斑的薄膜。這就是優質奶皮子的必備特質 —— 光滑細膩、不起褶皺的表面。
除了表面的一層,奶皮子醇厚的下半部分也得益于阿勒泰牧區的氣候。這里冬季最低氣溫能到零下 30℃ 以下,雖然嚴寒難耐,但所幸牛羊從夏季開始就吃得好,囤積了足量的脂肪,體況穩定,不僅可以抵御嚴寒,體內還儲存了更多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脂肪賦予奶水滑潤的質地,蛋白質增加了奶的稠厚程度和風味層次,自然成就了奶皮子的口感。
在牧民心里也有食用奶皮子的最佳賞味期,每年大約從八月中下旬開始,牧民們就開始準備奶皮子、奶疙瘩等乳制品。秋季新疆涼爽干燥,方便牛奶緩慢冷卻既能凝結奶皮子,又能保障奶皮子在晾曬過程中不會因為溫度過高變質,影響奶皮子的新鮮程度。
在沙吾麗的記憶里,山里的天亮得很緩慢,她經常和媽媽摸黑擠奶:「早晨的奶水最純凈,因為牛羊們啥也沒吃?!剐聰D的鮮奶先用細紗布過濾、倒入鋁鍋,就開始費心費力地熬煮。牧民們通常會用一把長柄鋁勺輕輕攪動,防止鍋底結垢,除此之外,還要上下多次揚動勺子,等到泡沫越來越密集,做出來的奶皮子就愈加厚實,口感也開始發生變化。熬煮奶皮子的過程通常需要牧民一家人輪流換崗,不能離人,需要不斷觀察奶面變化、控制溫度。奶面需要微微沸騰卻不翻滾,大約在 80℃ 左右,溫度過高,奶中脂肪會被破壞,難以凝結;過低則脂肪析出不足,奶皮子偏薄,撐不起形狀。如無經驗僅憑耐心,即使是哈薩克族出身也無法一上手就做出品質上乘的奶皮子?;鸷虻哪媚?、上下揚動的頻率、熬煮的時間,這些門道,都是老牧民在年復一年的實踐中摸索出的「手感」,缺一不可。
短則 2 小時,長則 3 小時后,奶液表層會出現一層略帶褶皺的薄膜,用勺子輕觸有彈性,代表著頭層奶皮已經成型。這時候用一根長木棍或者竹片,從中間位置將它拎起來晾曬在陰涼處晾干。頭層奶皮脂肪含量最高,是品質最佳的一批,在牧民家里,這是轉場時壓箱底的吃食,通常也會敬贈給家中最有威望的長者。
揭去頭層后繼續文火熬煮,約 1 小時后會形成第二層奶皮,厚度稍??;如此反復,最多可出 3 到 4 層。所有奶皮在晾曬時,需要每 2 小時需翻轉一次,確保兩面干燥均勻,避免局部受潮霉變。這個過程約需 6 到 8 小時,直到奶皮觸感柔韌、不粘手。4、5 公斤的鮮奶只能產出一張完整的奶皮子,所以牧民制作的原生奶皮子才顯珍貴。
哈薩克牧民們熱愛奶茶,除了用發酵過的磚茶配牛奶熬煮外,不少牧民還會在里面加奶皮子。熬煮出來的奶茶比起直接加奶風味更濃厚,水分少的奶皮子讓奶茶多了一層綿密的口感。在寒冷天氣里,喝下一碗凝結奶香的高熱量奶茶,的確是牧民們御寒的最佳風物。
在傳統的草原生活中,奶皮子不只是牧民們遠程遷徙時頂餓抗寒的「能量棒」,更承載了哈薩克族社交禮儀。奶皮子制作工藝復雜,從奶源、熬煮方法到控溫、揭皮,全程離不開人工精細把控,本質上是整個家庭勞動成果的微縮體現。在節日盛典和婚慶喜宴上,優質的奶皮子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紐帶,奶皮子厚實、奶香濃郁,不僅說明日子過得殷實,更是生活體面的象征。
牧民們帶著可移動的家園逐草而居,帳篷拆了又搭,牛羊走了又來,生活始終在顛簸中向前,可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愿意耗費數小時守著一鍋牛奶,耐心等待奶皮子慢慢凝結、定型,追求著厚薄均勻、口感綿密的完美狀態。這種在流動生活里的耐心講究,印證了電視劇版《我的阿勒泰》里的那句經典臺詞,「再顛簸的日子也要閃亮地過」。某種程度上,奶皮子是牧民們動蕩生活里特有的人情往來和生活標志。
在氈房里熬煮牛奶的牧民也許也沒有琢磨過,鍋里慢慢浮起來的奶皮子、被草原人當作尋常飲食的奶制品,如今會走出遠山,被重新包裝、重組,從草原到城市。奶皮子從族群關系的「粘合劑」,變成了貨架上的標準化商品。它不再是某戶人家的標志,卻成了更多人認識草原味道的入口。
奶皮子在超市貨架上擁有了新的身份和飲食角色,是因為來自草原的奶皮子天生符合「健康」「天然」「小眾風味」的消費需求。然而特產界最出名的紫光園奶皮子酸奶,與呈蜂窩狀的鮮奶皮子并無聯系??壳逭姹本┎宋幕瘞淼摹笇m廷感」,和保質期短、售賣渠道少的稀缺性成為北京特產。此外還有額外上覆蓋一層奶皮子的酸奶,因奶味醇厚、口感更佳,為酸奶不斷內卷的奶制品產品策劃提供了新思路。
奶皮子的走紅并非沒有隱憂。傳統做法依賴牧民當日鮮奶,小火慢煮數小時后自然凝結成乳脂薄層,保留了牛奶最原始的蛋白與脂肪比例;而工業版為了標準化生產,則常調整乳脂、添加穩定劑,甚至用奶粉復原,雖口感均一卻少了醇厚奶香,高溫滅菌延長了保質期,卻讓「高蛋白」更像數字游戲。更深層的斷裂在于文化與利益鏈條:手工奶皮子本是草原生活的活態表達,如今卻被簡化為「草原牧場」的營銷符號,文化主導權悄然轉向城市品牌,而真實的牧民既難以掌控產業,也很少分享到利潤,只是「草原故事」的背景板。于是,奶皮子的市場化成了一把雙刃劍,讓更多人認識草原味道,卻在加工與流通中逐漸失去本真的溫度,如何平衡草原資源與城市需求,仍是一條漫長的路。
奶皮子未必只能困在都市下午茶的敘事里。在最新的消費場景里,它從甜品臺回到野外,作為自然濃縮乳脂,在戶外攀巖、徒步、騎行帶來能量補給。在沒有冰箱的牧區,牧民依靠自然晾干的奶皮子,以高能量、耐儲存、零添加的特性支撐遷徙,如今這一功能恰與年輕人的戶外生活呼應。一小塊奶皮子可提供相當于 3~4 個雞蛋的熱量,比能量棒更天然,比壓縮餅干更易入口,登山者、騎行者、攀巖者的使用場景,幾乎與草原牧民的原始生產過程隔空重合。
這種再發現,讓奶皮子跳出「精致小食」的框架,回歸能量載體的本質,并在當代戶外語境里獲得新定位。它不僅是補給,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 —— 當年支撐牧民穿越草原,如今支撐探險者走向山野。同時,在牧民生活中,奶皮子還有豐富吃法:撕塊泡入奶茶,搭配炒米與酥油,或抹在油餅、馕餅、列巴上,其地位近似西方飲食里的黃油與芝士。三者皆為濃縮乳制品,卻因工藝不同而各具特質:芝士蛋白質與鈣含量高,卻因發酵帶有鹽分;黃油為乳脂極致分離,脂肪含量達 80%;奶皮子則在蛋白與脂肪比例間更均衡,并保持零添加的活性。
然而在飲食話語中,芝士與黃油往往與「西餐經典」「烘焙藝術」掛鉤,而奶皮子卻被鎖定在「原始飲食」「粗糲應急」的標簽里。這背后是傳播與定位的不平等:前者因工業化與全球化獲得標準化與普及優勢,后者則被簡化為傳統符號。但正因未被完全馴化,奶皮子保留了草原氣候、牧草質地與牧民經驗的在地性,成為工業難以復制的文化基因。它的「慢煮靜置」工藝承載著草原時間觀,無法被加速,也因此在「即時滿足」的都市中愈顯珍貴。
從消費層面看,人們對奶皮子的重新認知,正推動一場隱性的「味覺平權」。當它不再被視為邊緣的土味,而能與芝士、黃油并列于營養與文化維度,飲食話語權便得到重新分配。草原智慧由邊緣走向中心,證明粗糲并非低質,而是另一種價值。當奶皮子被理解為飲食文明的平等創造,不再以「是否被都市馴化」來定義,它才真正走出了草原,進入多元飲食文明的核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