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餐飲紀
近日,有消費者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蜜雪冰城的檸檬好像換品種了。
? ?“外賣買了兩杯檸檬水,放了一個多小時再去喝,全是苦味?!?/p>
隨后在和門店溝通時得到答復確定:“現在檸檬換品種了,放久了就是這樣。”
在評論區里,不同地區的網友都有類似體驗,最常見的反饋就是:“苦?!?/p>
? ?“我說上次喝怎么那么苦?!?/p>
? ?“好苦,才喝了沒幾個小時就特別苦,還以為是我嘴巴里苦?!?/p>
? ?“和加濃美式一樣苦,我不中了。”
據網友發布截圖顯示,門店回復:
? ?“我們沒辦法,給的檸檬都是這樣了?!?/p>
? ?“好處是籽少了,壞處是容易發苦?!?/p>
甚至許多蜜雪員工員工在評論區現身,坦言:“我們現在在用智利的好像,小小個的,我的天,簡直就是檸檬的童工。”
另一位則補充曬圖:“我們店里是南非的,個頭還可以,和之前四川基地,大小差不多,但是進貨價格,貴了好多??!”
根據評論區匯總來看,目前門店都是“用的進口的,國產的沒有了”,從智利、德國、南非、澳大利亞都有。
從食品原理上看,檸檬發苦并不稀奇。檸檬皮、籽里都含有苦味物質,切片泡水時間過長,就會慢慢析出。
但消費者的疑問在于:為什么以前沒這么明顯,現在卻普遍感覺到苦?
結合網友反饋,大致有幾個可能: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檸檬酸甜比例不同,有的更酸,有的更苦。
有網友曬出箱子照片,確實能看到“智利”“南非”等進口標簽。換了供應源頭,口感自然不同。
還有店員提到,新檸檬個頭小、籽少,但保存時間短、容易苦,操作上稍有差池就會影響口感。
這樣看來,苦味可能不是“做錯了”,而是“換檸檬”后的副作用。
根據多家農產品市場的公開數據與媒體報道顯示,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檸檬批發價普遍走高,四川、重慶等主產區受天氣和產量波動影響,批發價一度翻倍。
而對蜜雪這種高頻、大單品依賴檸檬的品牌來說,調整原料也可以理解。
但行業背景再復雜,對消費者來說,訴求依舊簡單:我花幾塊錢買一杯檸檬水,就想要一口清爽。
有趣的是,憑借著雪王一直以來的親民形象,評論區也并非一邊倒的吐槽,更典型的聲音是“無奈接受”:“愛喝就得趁早喝,放久了別怪它苦。”
對蜜雪來說,檸檬水是一個標志性單品,甚至可以說是品牌的“精神飲料”。很多人第一次走進蜜雪,就是沖著那杯幾塊錢的檸檬水去的。
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價格,更在于那種隨手可得的清爽體驗。所以當口感突然改變時,消費者會立刻敏感起來。
不過在評論區里看到的另一種耐人尋味的氛圍,更多時候,大家表現出的不是憤怒,而是一種無奈調侃。
?
幾塊錢一杯的飲品,消費者雖然有期待,但心理預期本就不會太高,這種“反差容忍度”,也是蜜雪能夠長期維持大眾口碑的原因。
茶飲連鎖的標準化似乎永遠在和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做博弈,哪怕是蜜雪這種“自建產地”的行業巨頭,檸檬、百香果、芒果等核心原料,都高度依賴產地和季節。
一旦出現產量波動或價格上漲,品牌就不得不尋找替代方案,而消費者的感知往往是第一時間被放大的。
這一次不太一樣的是,是蜜雪,是那個被消費者調侃“你不嫌我窮,我也不會嫌棄你的雪王”,所以大多數人依然選擇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