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在喝飲料,其實是在DIY降溫

超級單品 Sproduct
2025.07.04
“冰杯”這個詞像一塊突兀的碎冰,狠狠砸進了飲料行業原本穩固的結構里。

來源:超級單品 Sproduct


今年夏天成都氣溫飆到了39℃,地鐵口的便利店擠滿了往冰柜里探頭的人。


一位年輕女孩拎著一杯半透明的塑料杯匆匆而出,里面裝著碎冰,貼著農夫山泉的標簽,手里還順帶提了一瓶蘇打水和一個小袋凍干檸檬。她低頭邊走邊擰開瓶蓋,把水倒進杯子,然后開始用吸管攪拌。一分鐘后,她擁有了一杯屬于自己的“檸檬氣泡冰飲”。她不是唯一這么干的人。


從上海到武漢,從便利店到山姆會員店,從盒馬App到小紅書筆記,“冰杯”這個詞,像一塊突兀的碎冰,狠狠砸進了飲料行業原本穩固的結構里。


01

一杯冰,值幾個溫區的機會?


從前,飲品公司在溫度上不做文章,冷藏與常溫不過是物流方式的區別。但近幾年,“溫度”從后臺操作系統,變成了前臺體驗指標。


熱飲市場早就跑出了咖啡、奶茶等現制玩家;冷藏市場也有了茶π、蘇打氣泡水等高頻品類。而“冰”——這個本應更降溫、卻因冷鏈門檻而遲遲沒有被標準化的溫區——成了體驗經濟的最后高地。


冰杯的爆紅,并不是因為消費者突然對冰塊產生興趣,而是他們終于能買到一份“溫度控制感”。


在這個碎片化消費世界里,冰杯是一種極其罕見的“低門檻自控感”:你可以決定怎么搭配、加多少飲料、搗幾下冰塊,哪怕只是5分鐘的參與,也比“擰開即飲”要滿足得多。


更關鍵的是,它終于讓“飲品溫度”這件事,從后臺標準變成了用戶界面。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它在2025年突然成為現象級產品——它不貴、不復雜,但剛好擊中了高溫焦慮中的最后一塊“感知盲區”。


02

冰杯為什么在今年爆了?


冰塊的生意從來不是新生意。


早在十幾年前,7-11的碎冰杯就已經在便利店冷柜中悄無聲息地躺著。消費者可以花3塊錢買一杯冰,然后加可樂、倒綠茶、或者什么都不加,就為了圖一個“手冰心涼”。但它一直都不叫“產品”,也沒有什么社交傳播力,更不曾成為一個能被品牌包裝的“體驗單元”。


直到2025年,這塊碎冰才第一次“被定義”。


今年的這個夏天格外熱。熱到人們在城市水泥路面上拍蛋,熱到社交媒體上“空調自由”“喝冰自由”都成了被高頻提及的關鍵詞。熱到消費者愿意為溫度本身買單,不管是體感的,還是心理的。


而冰杯,恰好出現在溫度焦慮的縫隙里,填上了這個令人尷尬的空白:

? 瓶裝飲料太溫;

? 奶茶冷飲太貴;

? 冰箱不在手邊;

? 自己做又太麻煩。


它就像一個自帶冷感的“飲品接口”:不賣風味,不賣功能,賣的是“你可以自己決定怎么涼”。


更重要的是,碎冰和飲品之間的“體驗縫隙”終于被注意到了:消費者不再滿足于“擰開即喝”的標準體驗,他們要的是參與感、定制感和內容感——而冰杯,成了那個門檻最低的入口。


于是,農夫山泉的冰杯開始出現在街角便利店。盒馬上架了“冰杯DIY特調包”,配上凍干青檸和0糖氣泡水。山姆直接推出大號冰杯套裝,主打家庭聚會場景。這個原本被當作“附加服務”的配角,突然成了C位。



03

冰杯的風口,屬于誰?


熱度起來后,品牌們紛紛上桌,但這輪冰杯之戰,很快拉開了差距。


真正讓冰杯“站住腳”的,是農夫山泉。它不是第一個賣冰的人,卻是第一個把碎冰做成“飲用體驗的產品”的人。


在便利店的冰柜里,冰杯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旁邊就是氣泡水、小料和果汁飲品。消費者可以自己搭配、自己攪拌、自己喝下去——這不是簡單的“買冰”,而是一次溫度體驗的參與。


更重要的是,農夫山泉不僅提供了冰,還提供了一套體驗邏輯:冰杯是接口,氣泡水是基底,小料是變量,用戶自己組裝,品牌只需要搭好舞臺。這種以“參與感”為核心的產品設計,正是農夫近年來在產品端最有突破意味的一次嘗試。


和農夫山泉的“體驗組合打法”不同,盒馬更多扮演的是“零售組織者”的角色。


它并不自有飲品品牌,但勝在場景策劃能力強:冰杯搭配凍干檸檬、蘇打水,組合成“家庭特調套裝”,直接出現在App首頁推薦位。在盒馬,冰杯不是一個SKU,而是一種被組織好的消費情境。



這種打法看起來像飲品界的“預制菜”,用戶負責喝,盒馬負責“組裝思路”,在冷鏈到家的體系里賣出一個“清涼下午”的完整預期。


便利店系統如全家,其實早在多年前就上架過碎冰杯。但它從未被當作產品運營:沒有統一顆粒,沒有品牌包裝,沒有內容聯動。更多時候,碎冰只是“買可樂順便加點冰”的工具,站在體驗之外,成了貨架里的一種功能性沉默。


至于元氣森林,乍一看是最接近冰杯邏輯的品牌——0糖氣泡水、果味茶飲,產品與碎冰天生適配。但它至今并未推出自己的冰杯產品。它擁有飲品組合能力,但它的注意力仍集中在飲品本身,而不是“飲品+溫度+動作”這個更完整的消費鏈條。


最終能否參與這場冰杯之爭,拼的不再是“有沒有碎冰”,而是有沒有能力,把碎冰做成一個“體驗閉環”。


04

冰杯之后,體驗還能怎么“裝進產品”里?


冰杯火了之后,一個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如果“溫度”可以被打包成產品接口,那下一個可以體驗化的變量,會是什么?

飲品行業過去幾十年,一直是圍繞“成分”來展開競爭:誰的糖更低、茶更真、泡更多。后來又升級成“包裝和視覺”,再后來是“健康和功能”。


但在冰杯這個小物件里,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方向:體驗本身,也能成為商品。更準確地說,是“微體驗”:一勺碎冰的參與感、一口氣泡的刺激感、一種自己決定涼到什么程度的控制感。


而冰杯的出現,恰恰讓這些微體驗第一次變得結構清晰、價格可控、行為可復制。


這種思路,正在逼著飲品行業走向三個方向的變化:


1. 產品不止于味道,還要提供“接口”

傳統飲品是成品邏輯:擰開即喝,一口定勝負。但冰杯給出的啟示是——用戶不是非要更多口感,有時候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讓自己動手的空間”。只要這個空間好看、簡單、有參與感,它就能帶來附加價值。

所以未來的產品設計,可能會更多加入接口邏輯:

? 比如不止賣蘇打水,而是賣“調飲模塊”

? 不止賣瓶裝濃縮果汁,而是配套冰杯、小料、吸管,變成一個“DIY冷飲系統”

換句話說,飲品企業要開始學“樂高”:提供標準化的組合零件,把喝水變成一個輕體驗


2. 渠道從賣品類,轉向賣情境

盒馬的做法值得注意。它不是創造了冰杯,而是把冰杯放進了“家庭清涼飲品解決方案”里:一個冰杯+一袋蘇打水+兩個凍干檸檬,就構成一個“場景提案”,消費者不再買一個產品,而是買“一個夏日下午”。這和便利店、傳統商超的貨架邏輯完全不同。未來的渠道競爭,不是“誰的SKU多”,而是“誰能把體驗打包好”。這對飲品品牌提出的新挑戰是:你不僅要會做產品,還要會跟平臺“拼場景組合能力”。


3. 用戶不是“接收者”,而是“參與者”

冰杯能火,很大程度得益于小紅書和抖音的內容帶動——每個人都在曬自己調的“今日特飲”,甚至自創配方。這說明,用戶已經不是飲品的“觀眾”,而是“表演者”——飲品是道具,喝的是感受,曬的是“我怎么喝”。這將引發新的反向生產邏輯:內容先行、產品追隨。那些能提供玩法、鼓勵用戶拼搭、易于傳播的飲品產品,將比功能導向型產品更容易在社交網絡上形成增長曲線。


冰杯之后,飲品行業也許會越來越像游戲行業:產品不再是封閉的、標準的、唯一的,而是變成一個能被用戶控制的半成品系統。你決定配料,我負責提供模塊,我們共同決定味道。這聽上去像“飲品版的Steam”,但看起來,冰杯確實已經開了個頭。


05

誰能接住溫度接口,就能接住飲品體驗的變量


一杯碎冰本身并不值錢,甚至在很多地方,是飲料旁的贈品、是冷柜里的角落、是被忽略的配角。


但當它擁有了統一的顆粒標準、冷鏈運輸路線、搭配推薦邏輯和社交分享動線時——它就不再是“冰”,而成了一種被用戶感知到的體驗接口。


這正是冰杯真正的產業意義。


它不是一個品類爆款,而是一個打通產品和用戶之間微體驗流的中間層。

這個中間層,解鎖了消費者的參與感、表達欲和定制幻想,也倒逼品牌從“飲料公司”變成“飲用場景的設計師”。


對品牌來說,冰杯不只是一次促銷戰術,而是一次對“組織能力邊界”的公開測試:

? 你有沒有冷鏈系統?

? 你能不能把飲品從產品變成內容?

? 你是否具備場景組合與流量協同的能力?


這些問題過去藏在系統里,現在被一杯碎冰放到臺面上。


農夫山泉用冰杯開啟了“第三溫區”——常溫、冷藏之外,碎冰成了飲品的溫度補完包。盒馬用組合式售賣讓冰杯成為“家庭消費場景”的入口。便利店繼續做“配合型角色”,元氣森林還在等待打開入口。


沒有人知道冰杯能紅多久。但可以確定的是:飲品行業的下一場增長,不會出現在糖分或者原料里,而會出現在“喝的體驗”里。


而碎冰,不過是這場體驗重構中的第一個小部件。


一杯冰,裝得下的不只是溫度,還有飲品行業最后一個還沒被定義的消費變量。誰能先跑通“飲品體驗的接口邏輯”,誰就有機會在下一輪行業博弈中,掌握與用戶重新對話的權利。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超級單品 Sproduct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yiren22亚洲综合|人妻有码中文字幕|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