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Convallaria
來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再見愛人》的“熏雞事變”今天才正式播出,當事熏雞卻已經在熱搜榜上待了整整一周。
單看話題數量,這熱度,直接趕超肯某基和麥某勞,躋身雞圈頂流。
“熏雞送到我的心趴上”“我配吃一只熏雞嗎”的梗帶火了服務區同款熏雞,一夜之間,張金濤熏雞的銷量漲了百倍。
事情的起因是,在麥琳一行人經過服務站時,看見熏雞的她突然提議要買來作為大家第二天的餐食。
在被導游葛夕用“經費有限”的理由再三勸阻下,麥琳仍然固執己見,并反復聲稱“我認真的”“我很會花錢”“你相信我,在這里買會更便宜”。
買完了熏雞,她又伸手要38元一個的奶皮子,一要就是兩。
吃晚飯時,麥琳卻倒打一耙,指責新導游上任第一天就把錢花光了,多虧了自己買的“熏雞”,大家第二天才有東西吃。
自己管錢的時候一毛不拔,別人管錢時候大手大腳,還反過來嘲笑別人,網友們對她這種行為實在不買賬。
此時,無數同質化的謾罵彈幕中卻緩緩飄來一條“顯眼包”——
“不是,我是真想知道,這熏雞真的好吃嗎?”
還有網友實在好奇到在小紅書發帖詢問,收獲了近五百條評論。
放眼評論區,有說服務站售賣的熏雞確實好吃,油香濃郁、好卸骨,本地人都會特地開車去購買的地步,有說奶皮子正宗新鮮又好吃,從小吃到大。
當然,也有人反駁說壓根吃不慣這么油膩的東西,甚至光聽名字就覺著惡心。
還有人急著跑過來端水,這玩意太挑人,口味不算大眾化,都別吵啊都別吵。
追完綜藝的大饞丫頭們在評論區逛了一圈,最后憤憤地點開了某購物軟件,買,我偏要嘗嘗它到底是個什么個味道!
屬于是,這波肝受的罪,胃必須補上。不然誰來賠償廣大觀眾充錢看搶鮮版受的經濟損失和精神傷害。
其實,這已經不是網友第一次看《再見愛人》化“悲憤”為“食欲”了。
相似的現象還發生在李行亮“特地飛上海買杏花樓青團”的那條vlog中。
點開豆瓣評論區,本以為看到的會是對亮子用“沈大成”偽裝“杏花樓”欺騙妻子的高樓審判。
結果沒想到這帖子的回復沒幾條便歪到“誰來告訴我沈大成和杏花樓有什么區別啊”。
甚至還有鳴不平的,“憑什么杏花樓比沈大成高貴???”“明明沈大成的也很好吃??!”
11月11日,“熏雞事變”唯一受益者,“張金濤熏雞”品牌董事長特地在抖音發短視頻致謝欄目組送來的這波潑天流量。從搶鮮版播出后,三天的時間里,熏雞直接給賣到“沒貨了,不敢開直播”。
在消費降級后平淡到甚至有些乏味的雙十一,熏雞展現出的驚人購買力,讓人不禁感慨,楊子走的表演型黑紅路線,不但在天賦型選手麥姐面前輸得體無完膚,現在連一只雞都打不過了。
大洋彼岸,就連原本圍坐在一起搭伙罵罵咧咧看節目的留子,眼淚也很不爭氣地從嘴角流了下來。
做不完,根本做不完,此刻我的鄉愁達到了巔峰。
這實打實的帶貨能力,計算上制作成本,投資回報率足以讓動輒投出幾個億的廣告主爸爸心動不已。
節目播的是人情世故,熱搜上火的卻是食物,這樣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
只要你上網足夠多,就總能在犄角旮旯發現一群大饞丫頭,把所有吵架帖子、熱門電視劇,都變成美食安利貼。
無論是影視劇、綜藝節目、短劇演出,還是社交媒體上的記錄分享。不分場合,不挑背景。
只要屏幕中出現做飯的情節或吃飯的畫面,哪怕是角落一閃而過的鏡頭,總有人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地觀看、討論著每個細節。
繼沖上熱搜、讓無數男人被“拷問”的“瑞士卷事件”后,山姆、盒馬、大潤發等多家超市數層貨柜的瑞士卷被跟風的網友一搶而空。
盒馬在門店門口打出“一盒8個,想怎么分就怎么分”的宣傳語,山姆干脆來個“超級加倍”,一盒十六個,壓根不用考慮怎么分,拿回家到最后就像分自助餐的鍋,誰拿的誰吃。
圍繞著瑞士卷產生的答案層出不窮、腦洞大開。
有人諷刺買瑞士卷來為難老公的風潮太矯情,是一年一度的“嬌妻文學”。
殊不知,這幫跟風的丫頭們或許真的只是嘴饞啊。
『你放心,我這次真不會被網絡熱梗牽著鼻子走了,我裝作被瑞士卷迷住的樣子,這只是我跟山姆打價格戰的計劃的一部分,你別說了,我有自己的節奏?!?/p>
沒對象,一個人炫八個,有對象,分他幾個,取決于他表現,還有我那天的胃口。
世界紛紛擾擾千變萬化,別人在乎愛不愛、家庭地位、究竟能吃幾個這些個復雜議題,大饞丫頭們只會苦惱山姆和盒馬什么時候能出一款單人包裝,畢竟家庭裝一次性吃不完,誰也不想未來幾天,每天都在清冰箱里的瑞士卷庫存。
“禍害”完熱點話題,大饞丫頭們轉而又盯上了影視劇。
最近熱映的年代生活情感劇《小巷人家》,是一部溫情向、充滿煙火氣的作品。有人在里頭大磕特磕閆妮和蔣欣的cp,有人罵莊超英是窩囊愚孝的鳳凰男,有人吐槽范丞丞“呆若木雞”的演技毀了一整部戲。
但大饞丫頭們的視角永遠清奇到讓人安心。
一大批觀眾開始好奇被林棟哲吃到吐的“蛇瓜”到底是什么新奇玩意,“是不是絲瓜”“好不好吃”“可以炒雞蛋嗎”。
炒蛇瓜,蛇瓜湯,蛇瓜包子,小巷人家的噩夢,竟讓屏幕前的網友躍躍欲試、垂涎三尺。
永遠抓不住重點的大饞丫頭,和聽不懂“你的名字”的“韋一敏”一樣,成為了互聯網上最可愛的一批人。
面對朋友發來的腰細腿長、熱舞著的大美女,她們的關注點卻是原來自己一直把“云餃”記成了“水餃”。
點開評論區,發現全是找到共鳴的,“Sorry我一眼看到的也是后邊的餃子店”,還有討論哪個味道好吃、自家附近有沒有外賣的。
網友分享自己沒錢時只能吃白粥配小菜求安慰,評論區卻紛紛追問“這是什么米啊,胖嘟嘟的好可愛”“這是哪個地方的爆珠大米”,弄得一批廣西網友坐不住了,跑過來科普當地的“玉米頭粥”,又被狠狠要了波鏈接。
博主看了估計也哭笑不得,我都快吃土了,你們這幫女人還在執著于要鏈接。
沒有哪個大饞丫頭看到自己沒見過的食物能忍住不點進去的?,F在小紅書上最火的引流方式,就是無論什么話題都在封面配上一張美食圖片。
不論你寫什么,總能獵捕到一群“聞味而來”的人,“嗷嗷待哺”地在評論區里著急追問這是什么好吃的。
內容不重要,形式不重要,情緒不重要,只要飯張力拉滿,總會有人忍不住被吸引進來。
稀里糊涂地點進來,再一頭霧水地點出去。
有時半夜都得起來扇自己兩巴掌,不過是圖口吃的,怎么就卷進宿舍宮斗、渣男劈腿、大二退學回老家生二胎的狗血故事里去了呢。
嘴饞被迫吃了一堆奇葩瓜的我的心情
不過既然都已經被“騙”進來了,豁達點,要個鏈接。
以“美食”紓解苦惱,相較于化身鍵盤俠與網絡噴子大戰三百回合,也不失為一種幽默與情緒穩定的體現。
簡單來說,被氣到了,咬口手里的熏雞,壓壓驚。
畢竟,我的人生宗旨要義,苦了誰也不能苦了這張獨生嘴。
況且,對食物給予的正面情緒價值的肯定,近些年在社交媒體平臺已得到廣泛認可。
搜索#00后沒福硬享#的詞條,一大半都是關于口腹之欲的。大饞丫頭,從來也不是個貶義詞。
給自己泡個面,加了火腿腸、蟹棒、雞柳、煎蛋還嫌不夠,炒個蛋炒飯要放五個雞蛋,想吃蛋糕了就給電飯煲過生日、提前過到了八十大壽。這屆年輕人過日子,主打個悅己情緒。
從jellycat到乙游充值,情緒價值這個詞,都快要被說爛了。
但美食,卻是所有人都能實現的、最普遍、門檻最低,也最必需的情緒宣泄口。深夜食堂,是普通人觸手可及的溫暖小屋。
屏幕里恢宏氣派的豪宅豪車,sorry,I don't care.
但高啟強的的那碗豬腳面,我是真心動了。
或許就像小時候想要芭比的包、小魔仙的法杖和灰姑娘的水晶鞋。社交媒體和網絡負責造夢,倒也沒真替人解決工資和五險一金。
嗨,過不了錦衣玉食、紙醉金迷的上海灘生活,當不了校園偶像劇里全妝精致?;ㄘ愇⑽?,我還吃不得口飯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