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農:從0到150億,我很好奇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劉潤
2021.07.13
?

5月,有一對姐妹創業者到我辦公室,來喝“劉潤下午茶”。兩人年紀輕輕,把生意做到8億,還到處請教。后生可畏。

6月,我和圣農做了一次訪談,在我面前的圣農掌門人傅芬芳,同樣年輕。

她是一位80后寶媽。據了解,去年圣農集團營收達150億。年紀輕輕掌舵百億上市公司,勇于拼搏的職場女性,真是可敬,可畏。

什么?你不知道圣農?

沒關系。但我想你一定知道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漢堡王、棒約翰、豪客來、宜家吧。圣農是他們的雞肉供應商。是百勝集團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也是麥當勞唯一的中國雞肉供應商。

圣農的To B業務做的這么成功,說是中國最大的白羽肉雞企業也不為過。

那,為什么大家知道他們,卻不知道圣農?

而圣農本來是一家養雞的農業公司,養殖、屠宰是生肉的生意,為什么要轉型做熟食工廠?已經成為B端老大,現在又為什么要發力C端食品?是什么讓它不斷進化,38年,從0到營收150億,這如何做到的?

帶著這些好奇,我們聊了兩小時。聊了原材料產品的天然困境和新的增長機會,聊了新消費浪潮下的機遇與挑戰。聊完之后,我好像知道是為什么了。

今天,我把我的收獲一一分享給你。

—1—

信任主體

為什么大家知道肯德基、麥當勞,卻不知道圣農?

這其實是原材料產品的通病。什么意思?

在過去,雞肉是很難成品牌的。這就像葡萄、西瓜、雞蛋、大米一樣,都很難成品牌,為什么?

因為這一類產品特別不標準化。這次在攤子上買的西瓜很甜,下次再來買,甜不甜就不一定了。

這怎么能行。那要去哪兒買呢?商超。

我們對西瓜的品質不那么信任,但是我們對什么信任?對把西瓜賣給我們的人很信任,這時,商超就扮演了很重要的一個角色:“信任主體”。

于是,大米、雞肉、雞蛋、西瓜、葡萄就以原材料的形式被賣進了商超,商超以它的信用來背書,最后再賣給消費者。

你去散稱大米的時候,不知道是什么牌子,也不知道是哪個農戶種的,只知道是東北大米,你就買了。

傅總說,過去傳統超市賣生的雞肉也是這樣。一堆肉散落在冰臺上,雞胸肉、雞腿、雞翅、雞爪等等。雞胸肉10塊錢一斤,消費者拿個夾子,自己裝進袋子里去稱一下,貼個重量標簽就買回去了。

誰也不知道是誰家的。這樣很難做出品牌。

所以說,過去是只有品類,但無品牌。像雞肉、水果這類原材料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因為它自身極大的不確定性,以及信任主體的缺失,很少有品牌。這是“原材料產品”的特征。

而商超由于扮演了信任主體,反而形成了一些“渠道品牌”。

比如,百果園。既然西瓜很難成品牌,葡萄很難成品牌,那我自己做一個渠道品牌。你只要相信從我這兒買的水果就是好吃的,新鮮,不會有問題。所以百果園越做越大,把自己做成了一個渠道品牌。

但是,更多的原材料廠家很難把自己做成品牌,這是一個商業的大背景。

那,怎么辦呢?還有機會嗎?在商超里不好做品牌,其他地方呢?

社區團購其實是個機會。天貓這類電商也是機會。叮咚、美團買菜、盒馬,各種買菜外送到家業務,都是機會。為什么?

因為問題的關鍵在于:誰是信任主體。

今天各種新渠道的出現,而新渠道缺失信任主體,這時機會就出現了。原材料廠商可以自己站出來成為信任主體,這是一個做成品牌的好機會。

比如,社區團購。今天到了一批雞翅,團長必須得告訴你這是哪家的,哪個品牌的。這是因為社區團購很難為產品背書。

比如,外送到家業務。無論你在盒馬、樸樸等商超下單,還是叮咚、美團買菜,最終送到你手上的食品,是一袋袋包裝好的。你不需要自己去稱重,同時,在手機上選購的時候,是有品牌選擇的。

(在盒馬APP搜索雞肉獲取的頁面)

還有什么新渠道?

比如,直播。圣農去年和豪客來做了一次工廠直播,讓消費者看到原來你的雞肉是圣農的,它是這樣生產出來的,而消費者過去是不知道是圣農的。

直播后,同期的銷售數據比以往增加了幾倍。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

是因為食品在直播的情況下,播主也不一定是一個強大的信任主體,這時品牌就凸顯出來了。

過去,圣農把To B的信用,附著在了“圣農”這兩個字上面,形成了強大的信任背書。

現在,新的渠道觸點一出現,“圣農”抓住機會,自己站出來,慢慢在各個渠道上形成信任主體。這是成長為C端品牌的好機會。

有些西瓜企業、雞蛋企業可能還沒意識到這件事情,但是這家了不起的雞肉企業“圣農”已經意識到了,悄然展開了布局。

在天貓、京東、抖音、拼多多開線上旗艦店,叮咚、樸樸、盒馬等O2O平臺,橙心優選、興盛優選、多多買菜等社區團購,社區便利、商超等等,在線上線下展開全渠道布局。

目前看來,效果還不錯。圣農從179月和樸樸合作,2017年到2020年,業績一路從幾十萬增長到1個多億。去年在興盛優選平臺上的銷售額也有近3000萬元。

所以,農產品的第一個問題,是不標準化。發展多觸點,建立品牌的信任主體,這是一個機會。

—2—

深加工

傅總說到,圣農在1983年創立的時候,就是一個養雞的公司,一直從養殖做到屠宰這段,出來的產品就是生的雞肉。在2003年開始第一次轉型。當時為什么要轉型?

因為要找自己的“第二條曲線”。于是我們就建了第一個熟食工廠,開始To B的業務。事實證明當時的決定是對的,這條增長曲線很成功。我們成為了很多餐飲企業的供應商。

同時我們也做了一些To C的產品,就這樣默默地在中國做了有十幾年的時間。

圣農本來是一家養雞的農業公司,養殖、屠宰,做生肉的生意,為什么要轉型做熟食工廠,發展深加工食品?

這涉及到農產品的第二個問題,原材料屬性太重,賣不出高價。

什么叫原材料屬性太重?

你家養的雞跟我家養的雞只要長得差不多,我覺得都是差不多的。你家采的蜂蜜和我家采的蜂蜜看上去都是蜂蜜,我也覺得差不多。

從蜂農那邊采下來的蜂蜜,都是裝成一罐罐去賣,這一罐賣30塊錢,那一罐就賣不到300塊。

由于它的原材料屬性太重,溢價能力太差,導致原材料賣不出高價。

但如果你用一點蜂蜜拌上玫瑰做成玫瑰蜂蜜水,或者跨界做成蜂蜜肥皂,它能賣的價格,可能幾乎和一罐蜂蜜的價格差不多。

為什么?

因為消費者有“心理賬戶”,這個賬戶對原材料,和對深加工產品,能夠接受的價格是不同的。

消費者本來拿蜂蜜跟蜂蜜比,葡萄跟葡萄比,但葡萄做成葡萄汁了,釀成葡萄酒了,你就沒法比了。

產品只有經過深加工之后,它才可能去掉消費者心中跟原材料價格的對標。轉換消費者的“心理賬戶”。

我問傅總,圣農做的生食和深加工熟食,溢價水平差多少?

先區分一下概念,我們今天講的圣農生食,就是屠宰場直接下來的生肉。原料。熟食,就是在餐廳里看到的,比如半成品的雞塊。只要是生肉經過再一道加工的,在這里都算熟的。

一塊生雞肉,行業平均毛利率在20%左右,而經過腌制、拌上調料、裹上面粉,先預炸至三分熟之后,再賣給餐飲品牌,毛利率可提高到25%。

熟食比生食,多一道加工,是再加了一道毛利率的。所以熟食的毛利率相對高一些。

這就好比你去超市買生雞肉,和你在店里買炸雞,價格也差很大。就像你買一團毛線,和一件成品毛衣,價格的差別。

因為原材料產品賣不上價,就沒有足夠的利潤來支撐你做大規模的宣傳、管理、運營的工作。想做成品牌是挺難的。

所以,發展熟食業務、開發深加工產品對于圣農來說很重要。其他企業也一樣,通過“深加工”,有機會走向一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可溢價的品牌。

深加工最大的邏輯是它轉換了消費者的心理賬戶,擺脫原來的產品形態,賣出溢價來。

在今天新消費的熱潮下,所有產品都值得重做一遍,上新產品。這是第二個機會。

—3—

勝負手

信任主體。深加工。

抓住了上面兩大機會之后,效率都提高了,好了,現在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最后誰能脫穎而出?誰能做成新消費品牌呢?

這就要看勝負手了。

這個勝負手是:深度洞察消費者需求。

你是不是能做出大家喜歡的東西?

圣農今天要從To B邁向To C,那道特別難跨的坎也是這個。

因為To B的公司最強調的是品質跟效率,就是我的產品要做的好,但是成本還得夠低,因為我要管理效率。因此他所有能量都積攢在這。

而到了To C的公司,研究的是用戶到底要什么。這,To B的公司其實是不知道的,因為他賣給了下游企業,由下游企業去負責研究消費者。

這時,要邁出這道坎,品質控制變成底線了,更大更重要的事是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

圣農如何做的呢?

傅總告訴我,為了找到消費者想要的產品,從研發、到產品推廣、到市場部,全部都找了一波新的人,成立了全新的To C團隊,專業的數據營銷團隊。決心很大。

基本戰略就是通過數據研究、全渠道營銷,打造爆品。

第一款推出的是脆皮炸雞,與空氣炸鍋搭配使用。

為什么要首推這款產品?

在研究數據的時候發現,天貓上炸雞相關詞匯在淘系搜索和點擊量幾乎與雞胸肉持平,但產品支付轉化幾乎不足雞胸肉四分之一。

說明這是一個機會點,于是我們就決定以炸雞為第一棒切入。

那,這款產品是怎么研發出來的呢?

傅總說,脆皮炸雞這個產品其實一直有,吃的時候一般要先解凍,再拿去油炸。因為我也是有孩子的媽媽,下班回家都已經很急了,小朋友要吃東西了,你從冰箱里拿出這袋雞翅,還要先解凍。

慢的話可能要半小時,快的話拿去微波爐,也是要時間的。

完了之后拿油炸,一鍋油就炸那么幾個翅膀,這種做法在家做,簡直太浪費了。炸完油油的,也不喜歡給小孩吃。

我當時就覺得這個事情特別不能做,這個產品形態肯定有問題,一定要改。

怎么改呢?

消費者要“更方便、更好吃、更健康、更好看”,而且今天炸雞的消費場景是“家庭餐桌”,于是我們調整了配方、調整了包裝規格、設計等等。

1,克重。

脆皮炸雞原來是350克,有十幾塊,一頓是吃不完的。很多過去冷凍的肉,都是要分一頓兩頓三頓慢慢吃的,在冰箱里要放好長時間。

現在,家庭消費習慣變了。我們定義它是零食,于是從350克降到250克。250克有8塊左右,一家3口到4口剛剛好,每人2、3塊,吃完不會特別飽。

這是我們研究對標了多方數據,解決了可以一頓吃完的問題。

2,裹粉。

我們為什么喜歡吃油炸?因為脆。雞肉其實都是軟的,炸出來脆不脆,主要靠它外面的裹粉。

而且現在消費者應該不喜歡用一鍋油去炸東西,所以我們看中了今天很流行的空氣炸鍋這種做法。

于是我們合著空氣炸鍋的工作原理,把裹粉的脆度做了調整,在裹粉里加了新的成分,又改了配方讓它不需要解凍,直接空氣炸鍋加熱12分鐘就好。

這樣做出來,不損失炸雞的酥脆度,并且含油量比油炸的減少40%。

這解決了方便、口感和健康的問題。

3,包裝設計。

現在“顏值”對一款產品至關重要,是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觸點。

而我們以前的很多包裝我覺得丑,90后、00后不會喜歡。于是我就請了一些現在做包裝比較好的、有經驗的公司來做設計。

我們整個現在做產品的小伙伴們基本都是90后,讓他們來挑款式。

他們說,嚴格禁止我說話,因為年紀太大了,不適合年輕人的眼光......

這是他們挑出來的脆皮炸雞包裝,顏色鮮艷,同時特別清晰直白地表達了我們主打的特點。

有意思。為了解決審美問題,為了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決策的時候,嚴格禁止總裁說話。

真的要做變革,做創新的時候,能克服管理者“覺得我們總是對的”這件事,很不容易,也特別重要。

聽完這個產品的研發過程,可以稱作是“從消費者出發的產品重新設計”了。

我問傅總,這款產品上線后的效果怎么樣?

她說,這是今年5月剛上的新品,天貓上線1個月,月銷就超過8千單,到現在已經2萬多單,成為天貓炸雞品類第一,增速No.1。消費者反饋非常好,因為天貓上評價我一個個都在看,幾乎全部都是好評。

在其他渠道的表現也很好。比如叮咚買菜,新品上市一周就超2萬包;比如福州樸樸平臺,新品上市3天,帶動店鋪總銷量突破1萬包;比如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也在新品的帶動下,從月均銷售150萬提升至日均50萬。

看來效果確實不錯。

傅總說,消費者的需求在哪里,我們的產品就來哪里。

圣農是基于數據、基于消費者洞察去開發新產品的。

從消費者研究到整個產品的開發,從它的針對的人群,到包裝設計,到克重,到定價,全部都做研究,發力打造C端的新消費產品。

所以,未來圣農會更多地立足“家庭餐桌”的消費場景,針對不同的家庭廚房用具,去開發不同系列的產品。比如,4度健身系列、安佰牧場等產品。

所以說,是否能真正理解消費者的需求,花巨大的精力去洞察,是能否成功To C”的勝負手。

最后的話

為什么一家原材料企業能走過38年,從0做到營收150億?

從這次交談中,我好像有了答案。

因為它擁有“達爾文雀”不斷進化的能力。

在整個交談過程中,傅總洋溢著巨大的熱情和激情,她多次提到:“趨勢到了,不能和趨勢做抗爭,要順勢而為?!?/font>

曾經2003年轉型布局熟食板塊,這是順勢而為。

因為疫情,中國家庭消費習慣發生改變,風口到了。雖然知道To C的業務不好做,從To B轉向To C是個巨大的挑戰,但依然從去年開始堅定地發力C端,鋪渠道、打爆品,這是順勢而為。

傅總,她和圣農一起長大,陪伴它拿下B端老大,現在,他們邁向了下一個征程,用38年積累的經驗和品質,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緊跟時代趨勢,去征服C端市場。

圣農的故事,是一只白羽雞的兩次轉型躍升的故事,也是圣農企業三代人的故事,更是原材料產品踏上新消費浪潮,逐步實現品牌化的故事。

今天對“圣農”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祝福圣農。祝福所有的農牧企業。

圣農是新時代的“達爾文雀”,它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進化的精神,非常值得讓大家了解和學習。

有變化就有機遇,最重要的是在這變化中間如何去找到你的機遇。

祝大家都能成為自身領域的“達爾文雀”,擁有不斷進化、與時俱進的能力。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吧,小伙伴們喊我吃炸雞了。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劉潤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yiren22亚洲综合|人妻有码中文字幕|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