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星巴克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專門針對中國區推出了一款“定制產品”——辣意椒香摩卡,寓意“紅紅火火過大年”。星巴克聲稱要挑戰消費者的“味蕾”。
對于這款史無前例的加入了辣椒咖啡的口味,消費者褒貶不一。但毫無疑問,這款產品博得了超高的人氣和眼球效應。近年來,諸多“洋品牌”紛紛在產品中“植入”了中國元素,取得了不錯的營銷效果。盡力融入當地文化,取悅消費者,已成為了“洋品牌”打開中國市場的取勝之鑰。
星巴克推出加入辣椒醬的摩卡和甜點網友調侃:以為他們轉型賣手抓餅了
打開星巴克中國官網,可以看到頁眉上有三款星巴克主打的新品圖片,其中一款為“辣意椒香摩卡”。而產品單獨介紹的頁面,在大紅背景色的映襯下,就能讓然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火辣“中國風”。
據介紹,這款產品的創意靈感源于中國人在新年掛辣椒的習俗,寄寓新的一年就像這豐收的辣椒一樣紅紅火火。
“麻與辣完美融于濃醇的咖啡烘焙味……頂部覆以花椒風味攪打奶油、甜辣風味醬和俏皮紅色麻辣糖粒。別出‘辛’意的風味,給這個中國節日帶來新驚喜!”星巴克在廣告語中這樣描述這款產品。
星巴克官方稱,辣意椒香摩卡的辣意椒香醬由采自印度椒、新疆甜椒、河北天鷹椒。在口味上,會先有一股香醇的巧克力味充滿口腔,隨后,辣椒風味會在舌尖蔓延,帶來別樣的感受。
配合這款摩卡,星巴克還推出了一款“紅辣黑森林蛋糕”,同樣的,在巧克力中混入了辣椒醬,根據星巴克官方的說法,“從味覺到視覺都寓意‘新年紅火’”。
甜苦咖啡和巧克力混入了辣椒,不斷刺激著人們的味覺和視覺神經,已經有很多網友趕去星巴克“嘗鮮”過這兩款產品。微博網友“趙小虎-虎”說:“比較適合我的口味,沒有想像中那么辣,1/4糖的甜度剛剛好,總體來說是一款成功的調制飲料。”
不過,網友“混帳邏輯”稱,“女友整蠱,給我買了一杯,這是我目前為止喝過最黑暗的咖啡味道。星巴克一定是拿我們尋開心了。”
“潔癖自閉癥兒童沒有存在感”索性調侃說:“昨天去星巴克看見咖啡機旁邊放的那些胡椒和好幾瓶辣醬,我以為星巴克轉型賣手抓餅了。”
肯德基賣京味小吃星巴克賣粽子洋品牌紛紛在產品中“植入”中國元素
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是諸多進入中國的“洋品牌”在推出新產品時,用來“做文章”的好素材。前幾年,麥當勞在春節時,充分運用中國元素,推出了“福氣滿滿麥當勞”的營銷活動。
活動的創意來源,就是中國人在春節中都會用到的如中國結等春節裝飾品。中國人熟悉的中國結等具有年味的新年福飾,由麥當勞的巨無霸、薯條、蘋果派和可樂等四款產品的模型組成。
這一創意將麥當勞傳統美食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熱捧,商業推廣大獲成功。
此外,肯德基為了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陸續在中國的門店中推出了早餐粥、老北京雞肉卷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產品,麥當勞也于去年宣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門店地低調上市“五色嫩雞麥飯卷”和“五色至牛麥飯卷”兩款“蓋澆飯”,星巴克門店此前還在端午節時,賣過“星冰粽”。
自身品牌特色與國內文化的融合是“洋品牌”打開國內市場之鑰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胡介隕教授(原營銷管理研究所所長)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的強勢地位和國人的“崇洋媚外”心里,一些早期進入國內的“洋品牌”產品,不需要做大的改變就受到追捧。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進入國內市場競爭的“洋品牌”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新鮮度過后,“洋品牌”在中國照搬本國產品的模式,不再輕而易舉地就能取得成功。
“餐飲本就是一國文化的一部分,舶來品一時確實能贏取大量‘嘗鮮’者,但要做到完全取代卻很難。如果一成不變,沒有創新,很快就會被消費者拋棄。因此這幾年‘洋品牌’都在品牌本土化方面大下工夫,從品牌名稱的設計到品牌形象推廣,從宣傳品牌廣告語的創意,都力爭與中國的文化、社會習俗以及消費者的價值觀念等相適應。那些品牌本土化做得比較好的跨國公司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胡教授說。
胡教授認為,但本土化不是純粹意義的“入鄉隨俗”,完全放棄了自身特色。“洋品牌”要將自身產品特色和中國本土特色相融合,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洋品牌”在國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品牌在中國深入人心、贏得廣大消費者認同的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