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愛好者們、情侶們還有鄧紫棋一定不能接受巧克力離我們而去。但事實上,似乎快了。
全球巧克力兩大巨頭百樂嘉利寶和瑪氏公司預估,到2020年,巧克力產量缺口將高達一百萬噸。
罪魁禍首是吃貨們,而埃博拉病毒也是重要原因。70%的可可出口國在西非,埃博拉造成的混亂和隔離限制,勢必影響可可的產量。
假設這種趨勢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有一天,地球上連一塊巧克力都不剩下,那么世界會有怎樣的改變?
代脂巧克力成主流
首先中國糖果要說明的是,只是真正的巧克力才容易滅絕。
所謂真正的巧克力,也就是含有一定純度可可脂的巧克力。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還有一種代可可脂。
根據行業標準SB/T10402-2006《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凡是代可可脂添加量超過5%的產品都不能直接標注為“巧克力”,必須標明“代可可脂巧克力”或“巧克力(代可可脂)”。
可可脂是從可可豆中提取的,每噸要幾萬元,而代可可脂的原料是棕櫚油等普通植物油。
真正的巧克力消失,也就意味著可可豆消失,代可可脂的逆襲時刻終于到了。雖然對巧克力的品質名譽是一種抹殺,但此時的主流也只有它們。
瑪雅人遺址終于有了靠譜一點的威脅
在墨西哥,巧克力愛好者和瑪雅遺址愛好者一直以來都有沖突。巧克力滅絕后,他們終于可以不落下風,因為,巧克力也成了一種遺產。
墨西哥的文化遺產資源在美洲地區位居首位,但因為地方占的大,所以屢屢遭到威脅。
比如2013年,一家比利時食品公司想興建一座巧克力博物館,游客可以看到巧克力的歷史,以及它被加工的全過程。
看上去很美,但它的選址在瑪雅古城遺址受保護的考古區域內,距離一座古代中美洲最大的球場遺址僅30米。
于是聲勢浩大的抗議展開,在一份公開聲明里,墨西哥國家人類局和歷史局的一些教授將巧克力博物館的修建視為“暴力行為”。呼吁聲勢過猛,建筑計劃不得不下馬。
巧克力最初就是由墨西哥人制作,等到它滅絕后,且看巧克力愛好者在當地修建博物館的執念能不能勝過那群瑪雅擁躉。
德國科隆巧克力博物館金色的巧克力噴泉
不少日本男人在情人節會失去興趣
在日本,巧克力極受歡迎。早在1936年,日本神戶的西點店就發起了情人節送巧克力的活動。
情人節這天,日本的傳統是由女生送男生巧克力來告白,一個月后的白色情人節,由男生回送女生表示接受。當然,這一天沒有收到任何巧克力的男性,心情自然會極度不爽,這是明顯不受歡迎的象征啊。
當然不僅僅是情侶,無論學校職場還是家庭,老少女性給周圍男人送巧克力是一種習慣,這稱之為“義理巧克力”,出于禮貌而送的。
若沒有了巧克力,待他們終于決定用飯團替代之前,男人將享受不到接收巧克力的樂趣。當然對日本的部分女性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畢竟省了一樁麻煩。
巧克力色將會風靡一時
出于一種對顏色代表產物滅絕的同情,巧克力色的風靡程度,大概會是“APEC藍”的幾萬倍都不止。
所謂巧克力色,是一種棕色,保留了橙色的一些特性,給人一種溫暖、厚重的感覺。
這種時候,巧克力色短發、巧克力色皮膚都會大受歡迎,人們對于巧克力色的品味將會涉及各個領域,并流行好一陣子。
開腦洞一下,那一陣子的明星審美風潮,大概就是這位吧。
煩人的蚊子會稍微少一些
一些總被蚊子叮咬的人,也許會很樂意見到巧克力滅絕。在某些熱帶地區,蚊子是傳播可可樹花粉的昆蟲之一。少了蚊子,可可樹將減產,同理,那些傳粉蚊暫時失去了可可樹,數量上也會暫時受到遏制。
當然,只是短期內少一點而已,對于你夏夜的困擾沒有任何幫助。
心情或心臟不好摸不到巧克力不是件好事
吃巧克力可以讓人保持好心情,已經很多人都意識到這一點并隨身攜帶,當作每日零食。
按英國營養協會發言人、營養師君妮‧桑格尼的說法:“我們吃巧克力可以讓心情變好,是因為大腦里的血清素和腦內啡釋放出來的關系,這兩者都是會讓人感到愉悅的化學物質。”
同時,適當量的巧克力能提升“好的”膽固醇的濃度,有助于維持心臟健康。
根據一項對象達114000人的回顧性研究發現,吃最多巧克力的人比起最少吃巧克力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少了37%,中風的機率少了29%。
嘿,來塊巧克力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