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實行同一種制度是否合理?90%的人都會回答不合理。那么同樣的邏輯套用到食品生產標準為何就很難想通?輿論經常有食安問題炒作的一句經典語言:“美國/歐盟尚未允許該食品配方使用。”
因為這句近乎萬能答案似的口頭禪,社會引起了關于國內食品標準不同于國外是否合理的長期爭論。民間幾乎高度一致的認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外國比我們發達,所以國外的食安標準比我們的要更加合理。進而國外發達國家食安體系中不允許使用的食品配方,我國使用了肯定就是我們標準不夠科學嚴謹。
在這種看似無懈可擊的邏輯推論下,始終有一個問題沒有解釋清楚。在針對某一個食品配方,歐盟允許使用、美國不允許的情況下,中國以哪種情況為標準呢?
美國、歐盟所使用的食品標準只能代表在自己的圈子里,使用這種標準是最符合本國人民需要的。每個國家食安體系不同,每個國家人民膳食體系有別。
中國食品報網在針對國內食品生產標準體系所做的系列新聞報道時一直堅持一個核心思想:中外有別,認準屬地。在滿足保護民眾食用安全的前提下,各國具體的食品安全標準主要參考的是貿易、文化、經濟因素。
WTO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是“非歧視性”。不能把在本國超標食品出口到標準相對寬松的國家;同時也不能人為設置貿易壁壘阻止國外產品的進口。我國曾出現茶葉殘留農藥本土未超標出口卻超標事件。由于歐盟本土不生產茶葉,他們在WTO貿易規則下可以制定苛刻的標準,保證進入歐盟的是最好的產品。所以這本質上是貿易問題而非安全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人主食大米,歐美人主食面粉。在針對大米的生產標準上我國遠高于歐美。在針對某一個食品標準,它在我們傳統飲食文化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那么針對它的標準就會很寬松。這就是文化差異問題。
國家具體的食品生產標準是動態變化的過程,要嚴格依照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消費者永遠都渴望出現更加安全的食品。對企業來說,生產好食品是有成本的,背后需要整個成熟的工業體系做支撐。在國家整體經濟水準沒有達到某一標準的情況下,強行提高生產安全標準,只能以提高產品售價為代價。對于百姓來說是難以承受的。歐美國家是發達國家,在國家經濟實力上始終占優,經濟因素決定了我們食品生產標準也不可能完全一樣。
堅持客觀公正態度,中國食品報網認為各國的食品生產標準要以屬地本身國情為參考標準,中外有別實屬正常。在已經滿足國民安全的食品生產標準下還要強行和“國際接軌”完全是勞民傷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