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產品的未來亟需非凡的創新。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將達90億,肉類的需求和價格都將翻番,分析師預計屆時將供不應求?!度馐车貓D》(Meat Atlas)是由Heinrich Böll基金會新創建的報告和圖表指南,利用數據強調全球肉類和乳品生產對從水污染到肥胖的所有一切產生的破壞性影響。
對肉類生產的關注迅速變得普遍。就在上周,麥當勞宣布其將在2016年采購“可持續”牛肉,盡管其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還有待檢驗。而蛋白質替代品創業公司持續獲得投資者(及新聞)的青睞,他們可以提供一切東西,從植物基的肉類替代品到代餐奶昔。還有我們別忘了Mark Post的全球宣傳、谷歌投資的高檔牛肉漢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終于,我們在去年舉辦了“開墾肉”的活動,這是一個“黑客馬拉松”。在這里,技術人員、農民、創意家和政策專家聚集一起,參與研究可持續肉這個挑戰的標準解決方案。我們同時發表系列博客—,邀請該領域的頂尖專家來探討如何利用信息與技術“開墾”出肉的美好的未來。
食品創新前沿的新兵—《肉食地圖》,旨在為全世界的人們打造一個更加可持續的食品未來。《肉食地圖》表示需要重新設計現在的生產方法,因為他們依賴稀缺的水土資源。它還提倡限制企業對食物的控制,以減少其社會和環境影響。
我們在下面著重顯示了幾個報告中最有趣的圖形。你可以下載整個合集,并在這里閱讀整篇報道。
世界范圍內,雞的屠宰量排名第一,遠遠超過了牛、綿羊、山羊、豬、飛禽的總和。
工業化國家禽畜養殖戶獲得的補助占收入的百分比全面下降,2010-12年間下降至5%和15%之間, 而1995-97年間,牛奶和綿羊的百分比分別為45%和40%。
在發展中國家,數量驚人的農民生活在其國家的農村貧困線下——每天不足2美元。單單南亞就有3.28億人以這些工資生活,而印度在2010年有2.58億。此外,除中南美、中國和東亞之外,各地區貧困禽畜養殖戶的數量都在增加。
在美國,我們喜愛雞肉、牛肉和豬肉(按順序)。牛肉是目前最占用資源的,生產一個漢堡所需要的土地中超過四分之三是牛肉需要的,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其大豆飼料僅占3%左右。養殖廠的雞天生占用更少的土地,其中超過一半是分配給動物,而大約三分之一是大豆飼料。
數據表明,雖然肉類消費量在發展中國家呈上升趨勢,如中國,但在美國,速度普遍放緩。報告估計,不包括寵物食品和浪費(很多人都試圖解決的一個挑戰),2014年美國的肉類消費量將會下降到其1975年的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