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沐厘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這兩年,企業界普遍有著增長乏力之感,但有這樣一家企業,過去一年里,實現了營收從1.12億元到2.2億元近乎翻倍的增長,其產品在全國KA賣場有著近30%的占有率。
這家企業是山東金曄農法食品有限公司,他們的山楂條、山楂棒、山楂汁等產品遍布沃爾瑪、家樂福、永輝等大型連鎖商超,更令人動容的,是企業一把手背后的種種經歷。
李金倫經歷過事業的高光,也身處過人生的低谷,跌宕起伏過后,他對生命和經營也有了新的認知。
在他的身上,我們見證了一場老實人的勝利。
01
借糧食上大學,
他的童年在貧窮與孤獨中度過
李金倫,一個荒年間長大的農村娃。
1973年,李金倫的父母帶著一家人從山東老家逃荒到黑龍江孫吳縣,這年冬天,李金倫出生,他是家里的老幺,但并沒有因此得到更多的寵愛,相反,他的童年可能比別人還要多一些傷痛。
那個年代,對普通農家來說,下地種田是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沉重的勞作壓力讓李金倫的父親染上了嚴重的酒癮,隔三差五家里就要大吵一次,受此影響,李金倫至今滴酒不沾。
“那時候家庭條件很困難,但我父親頓頓喝酒,喝完酒就耍酒瘋,和母親吵架,甚至打罵,當年心里面其實挺恨他的?!?/p>
而李金倫的性格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響,他開始變得極度內向,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和同村的小伙伴也玩不到一起去。
這也讓他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大多時候,他會遠離人群,上學放學的路上,也只能看見他一個人孤零零的身影。
對李金倫而言,童年的快樂實在太少,少到他幾乎記不起來有什么了,他說能在年三十晚上換上一套新衣服算是最開心的事了,即便這樣的開心為數不多。
就這樣,在窮苦和孤獨中,李金倫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時期的李金倫(左一)
與父親的和解,是在他上大學之后。
1994年,李金倫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學,也是學校里唯一一個大學生,對父親來說,這是一個天大的喜事,孩子的成才給他的生活重新帶來了希望,此后便不再耍酒瘋,家庭關系也和睦了許多。
但這份喜悅很快就平靜了下來,現實情況是,家里根本就沒有供他讀大學的錢,當時的學費需要6000塊,對于靠種地為生的李金倫一家,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為了讓李金倫上大學,好強的父母放下面子,挨家挨戶地找親戚朋友借錢,無論怎樣,他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家里一定要供出一個大學生。
當年,直接借錢是借不到的,村子里一般都是借糧食,這個叔叔借50斤,那個嬸嬸給100斤,然后記上賬,把這些糧食賣掉換成錢。
靠著這一斤斤借來的糧食,李金倫攢夠了去北京讀大學的錢,在他畢業那年,家里面還有3000元的外債沒有還上。
所以直到今天,李金倫一直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他說一個人永遠不能忘了自己是誰,對他而言,他就是那個窮小子、傻小子,他要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經營,不能讓自己被那些高大上的頭銜所迷惑和操控。
?
金曄部分產品合集
02
拿著100元闖社會
他遇到自己“生命的轉機”
大學畢業后,李金倫被分配到造紙廠工作,一個月能有500塊錢,在當時算是很不錯了,每個月發工資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把錢給家里打過去,想著盡快還清那3000元的外債。
可好景不長,還沒干滿一年,造紙廠就資不抵債發不出工資了,李金倫也隨之下崗,他拿著手里僅有的100塊錢,準備去濟南闖一闖。
李金倫很坦誠,他說去濟南其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靠自己娶個媳婦,家里面供他讀書已經花了太多錢了,在結婚這件事上,他不想再花家里一分錢。
來到濟南后,李金倫在一家商貿公司做起了業務員,主要工作就是蹬著人力三輪車,在濟南的大街小巷里給客戶送牛奶,濟南的路上下坡比較多,一個月里他蹬壞了好幾雙膠鞋。
一次,李金倫去一家超市要回款,看見門口站著一個清秀文靜的營業員,這讓他眼前一亮,那一個月里,李金倫天天往那家超市跑,一是找店老板要錢,再就是想著多看女孩幾眼。
憋了一個月,李金倫終于鼓足勇氣和女孩搭上了話,女孩叫孟曄,其實也一直在關注他,她很好奇這個男人怎么這么有毅力,別人要不到錢可能隔段時間再來,可他卻幾乎一天不落。
兩個人在一起后,李金倫盤算著做點小買賣,一是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另外,他想給這個不嫌棄他窮的女孩一個保障。
他說,妻子孟曄的出現,是他生命的轉機,沒有孟曄,就沒有他,就沒有金曄。
為了支持李金倫創業,孟曄一次次去找親戚借錢,可家里幾乎沒人看好他們這樁婚事。
“他一米五幾的個子,家里還那么窮,住著土房子,你跟他干嘛呀?”
這樣的問題,孟曄不止一次被親戚問到過,但她從未動搖,她相信這個偷偷看她一個月都不敢說話的“傻小子”,將來一定能闖出一番事業,這是她的直覺。
李金倫與孟曄
后來,兩個人在街邊開了一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賣一些奶粉、奶片這樣的乳制品,早上5點多,李金倫就出門談客戶,找貨源,孟曄在家里看店,晚上12點再一起收攤,那段日子雖然辛苦,但他們充滿了干勁和對未來的憧憬。
值得一提的是,李金倫在送牛奶期間,經常主動幫其他店老板吆喝賣貨,但凡能幫上的忙他從不拒絕,這也讓他獲得了大家的好感,很多進貨商都愿意把一些新貨、奇貨留給他賣。
所以沒過多久,他們這家小店就火了起來,2003年,李金倫從兩個人名字里各取了一個字,注冊了金曄食品公司。
一切似乎都在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可那場近乎致命的危機卻也悄悄逼近。
03
從百萬富翁到還不起房貸
一切都是虛榮心在作祟
2003年的一天,李金倫的店里進了一箱來自內蒙古的奶片,銷量出奇的好,一下午的時間就全都賣光了。
李金倫嗅到了這其中的商機,他立刻跑進一家網吧,在網上搜索還有哪些廠家生產類似的奶片,后來看到伊利牛奶賣得很好,他想那伊利奶片應該也差不了。
當天晚上,李金倫就買了去呼和浩特的火車票,可連硬座票都沒有了,他就在火車上站了一天一宿。
沒想到的是,到了伊利集團,負責人連門都沒讓他進,說已經有代理了,讓他打道回府。
李金倫沒有放棄,他在廠門口等了兩天兩夜,第三天下午,對方看他如此執著,終于同意他進去和領導談一談。
但整個過程非常尷尬,一進門對方看他其貌不揚,渾身寒酸,連眼皮都沒抬一下,直接和他說:“已經有好幾家公司準備簽我們在濟南的代理了,你們公司什么規模???”
李金倫還是沒有放棄,“說實話,我就一個小門頭店,但我現在就能把全濟南大街小巷里上千家奶店老板的姓名、電話和地址給你寫下來,我可以保證一個月幾千箱不是問題?!?/strong>
晚上吃飯時,李金倫又用身上僅有的100多塊錢買了單,對方看他如此真誠,終于同意讓他簽下濟南的代理權。
就這樣,李金倫轉型為廠家代理商,這款奶片也迅速打開了市場,月銷售額從5萬到10萬、20萬,沒過多久,李金倫就成了一個百萬富翁。
拿下濟南的代理權后,隨后那幾年,他一心想做大做強,不甘心僅僅做一個區域代理,想著一定要做總代理,想讓行業知道,伊利產品是自己做起來的。
于是,他開始為了完成廠家的任務大量進貨,只想著快速沖銷量,可各個超市每個月的銷量不會有太大變動,這就造成了大批臨期、過期產品。
另一方面,受性格影響,李金倫一直不會送禮,一次,有采購答應他,會舉辦一個大型促銷活動,他進了20多萬的貨后,又被告知活動取消了,得知消息后他差點暈過去。
再加上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整個乳品行業都不景氣,諸多因素的疊加下,公司的月收入從最高峰的70萬降到10萬,再到負債幾十萬,最終因資金鏈斷裂而停止運營……
“現在想想,客觀原因都是其次,最根本的還是自己飄飄然了,太虛榮了,真把自己當成大老板了,經常坐在辦公室里對團隊發號施令,也不關注市場的真實情況了?!?/strong>李金倫說。
最難的時候,他甚至沒辦法出門送貨,因為沒有給面包車加油的錢了,緊接著每個月2400塊的房貸也還不上了,看著身邊一直默默支持和陪伴自己的愛人,李金倫心如刀絞。
那段時間,他陷入了迷茫當中。
04
心性轉變后
他說以前那個李總已經死了
好在,困難沒有消磨掉他對讀書和學習的熱情,即便日子再拮據,他每個月也會省出一點錢來買《商界》《銷售與市場》等雜志。
通過學習,李金倫下了兩個決心,一是從特產切入,做差異化產品,二是由做代理商的乙方轉型為做生產商的甲方,不再給別人賣貨,自己去做生產。
隨后,他處理了之前積壓的產品,也不再執著于所謂的總代理頭銜,唯一的目標就是活下去,所以對于創業初心這件事,他回答得也很直白:
“沒有什么初心,就是賺點錢,活下去?!?/strong>
2008年后,他做過濟南的特產甜沫、八珍糕,也做過胡辣湯粉、地瓜干,但都有地域限制,在其他地方賣得并不好,后來他就天天去超市里轉,想看看到底什么產品是既有山東特色又能有更高的市場接受度。
最終,他把目光鎖定在了山楂上,這一次,他選對了方向,山楂產品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可,企業的發展也重新回到了正軌。
2016年,李金倫加入了山東盛和塾,對他來說,這又是一次心性上的轉變。
在學習稻盛哲學后,李金倫對其中的思想極為認同,他把《京瓷哲學》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各讀了100多遍,《賭在技術開發上》讀了200多遍,無論走到哪,他都會背著一個個大大的背包,里面裝著20多本書,只要閑下來就會翻書做筆記,每天堅持,從不間斷。
我問他為何要看這么多遍,他說自己很愚笨,每次只能記住一點點內容,只能一遍遍看,看得多了,記下來的也就多了。
打這以后,他也不希望朋友和員工再叫他李總了,直接叫全名或者金倫兄,用他的話來說,“以前那個李總已經死了!”
對于稻盛和夫的一些思想,比如敬天愛人、走進現場、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等等,李金倫也開始積極在企業中宣導,可一次匿名調查,卻給了他當頭棒喝。
讓李金倫沒想到的是,員工的反饋說,老板假大空,只給畫餅,看不到創業時奮斗的影子了,他開始反思,所謂的文化落地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員工能發自內心的認同,一句話,勤勝于言。?
這之后,他和企業發生了一些切實的改變,舉幾個例子:
1. 總經辦貼封條,回歸生產現場
在貫徹“現場主義”上,李金倫先從自己做起,他把被褥搬到了工廠宿舍,每周一到周五的吃住都在廠區解決。?
此外,為了倒逼自己,他還把自己的總經理辦公室貼上了封條,平日里,他要么在研發室和技術員交流,要么在生產車間觀察,看看哪里還有改進的地方,要么在職能辦公室和大家討論接下來的人員部署和規劃。
李金倫在工廠的宿舍
我問他如果有人找你怎么辦,他說我每天都和他們在一起,除了剛入職的員工,沒有誰我不認識,不用來找我,有事情我就直接找他了。
2. 成立志工團,全員踐行企業文化
為了讓企業文化真正落地,李金倫又組織成立了金曄志工團,將全公司400余人分為12個團,每個團30到40人,圍繞愛和幸福兩個主題,各個團會展開相應的工作,在企業文化的踐行上,真正實現了全員參與。
比如踐行掃除道,義務為廠區和附近街道打掃衛生;關懷員工幸福,收集大家對公司的建議并跟蹤執行情況;平日里還會走訪敬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看起來可能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正是在這些小事中,員工可以感受到自己真的在踐行文化,畢竟,喊一萬遍,不如做一件事。
3. 緊抱產品睡覺,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稻盛和夫講,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緊抱自己的產品”,這一點上,李金倫也在躬行實踐。
李金倫說,老先生的一些理念,自己一時可能想不明白,但他相信,既然他這樣說了,自然有他的道理,他要有樣學樣。?
所以李金倫真的是抱著產品睡覺,金曄有一款熱銷飲料,叫“山楂滿滿”,在產品設計之初,李金倫就天天抱著一個瓶子睡覺。
他睡覺前看一看,吃飯的時候也看一看,開車的時候也放在自己的副駕上,他說這是對產品的一種陪伴。?
而這也確實帶給他很多靈感,今天可能覺得已經很好了,第二天他再看又會有新的想法,夜里睡覺時,頭腦里如果冒出一些好的點子,他甚至激動得蹦起來。
當然,也不只是學稻盛經營學,這些年里,李金倫帶著團隊進行了幾十次的游學,像胖東來、方太、松下等知名企業,李金倫都曾參訪學習過,他把這視為“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學到一點就用上一點。
他說,要保持愚蠢,保持熱愛,保持不變節的人格。
05
無微不至的員工關懷
是他對企業經營的別樣理解
觀察下來,金曄這家企業還有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在員工關懷方面,可以說是做到了無微不至,舉幾個例子:
結婚禮金、生育禮金紅包優厚,免去同事間隨禮煩惱,女職工除社保外另設生育津貼;
1-3年工齡獎,滿5年員工全國游,滿10年員工可帶一名家屬全國游;
父母感恩金每月25日匯入父母卡中,“父母生日假”父母生日當天帶薪假期,陪父母過生日;
成立金曄人關愛基金,用于重大疾病救助和金曄學習氛圍建設、親子活動;
……
李金倫對此也頗為自豪,他說金曄不愁招工難的問題,去年春節期間,企業內部發通知準備招聘20名生產人員,在員工內薦下,第二天就來了200人來應聘。
在勞資糾紛案件不斷被曝光的當下,有人說,找到一家能嚴格遵守勞動法的公司已經很不錯了,像金曄這樣能把員工關懷做到如此深入的企業,說實話,的確不多。
李金倫和我解釋了他在這方面的思考,他說從本質上來看,企業都是資本推動的,但這個資本分為兩類,一是貨幣資本,說白了就是錢,而另一個資本就是人才資本,也就是你的員工,作為一把手,要想清楚你的企業到底是貨幣資本驅動的,還是人才資本驅動的。
“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給員工一輩子幸福,結果連這兩個資本都分不清,最后人心渙散,公司垮掉,這不是開玩笑呢嗎?”
在李金倫看來,金曄一定是靠人才資本來驅動的,所有員工都是他的合伙人,員工的能力和對工作的態度就是他們的出資,而想要讓員工自己把自己當成企業的合伙人,那這些福利和關懷就必須做到位。
如其所言:“各種員工福利,包括對員工子女和父母的關愛,可以營造起一種氛圍,什么氛圍呢?就是讓大家把這份工作真正當成事業去看待,讓他們有發自內心的熱情,這是一個根本邏輯,如果你不尊重員工,始終把他當成打工人,可能你多給點錢,他也能有熱情,但那些都是表象?!?/strong>
這一點在金曄的員工身上得到了體現。
比如,無論是誰的車,只要進入金曄廠區,金曄的保安都會主動幫忙洗車,這個是不收費的,想要找人或者辦事,可以向任何一個員工打聽,沒有人會拒絕,他會主動帶你去前臺咨詢,等候期間也會送上茶水和零食。
為什么金曄的員工可以主動做到這些?這就是真的把工作當成事業來看待了。
除此之外,李金倫還給自己下了一個死命令,他要在2025年之前,讓所有員工最低托底薪酬達到10萬元以上,目前,金曄一線員工月薪已突破7000元,這個目標,他有信心實現。
“這么好的員工,連10萬塊都拿不到還怎么養家?如果沒能實現,只能說是我和管理層的失職,那我和高管要拿工資補上?!崩罱饌愓f道。
06
化抱怨為機遇
企業創新人人可為
熊彼特講,“企業家不是一個身份,而是一種創新狀態??偨浝聿灰欢ㄊ瞧髽I家,董事長也不一定是企業家,只有當他在創新的時候,他才是企業家?!?/strong>
所以每次做企業家訪談,我也總會問問他們對創新的理解和態度,對此,李金倫的回答是,將抱怨點轉化為創新點,建立創新機制比創新本身更重要。
什么是創新機制?就是通過管理創新來帶動業務創新和技術創新,比如,金曄建立了一個創新改造委員會,生產、銷售、人力等各個部門都要收集員工的抱怨點,然后向委員會提建議,大家集思廣益,誰能把這個抱怨解決了誰就是創新。
比如,車間里的上料車之前無法固定,來回晃動,有員工設計了一個掛鉤將其和旁邊的設備連接了起來,減少了晃動次數,這就是創新點,洗果池之前常有水溢出,有員工在旁邊加裝了一個溢水管,讓水不再直接流向地面,這也是創新點。
顯然,對其而言,這個創新點不一定要有多大,重要的是它能讓每個員工都覺得自己有創新的能力,讓大家把創新看做是一件平常的、努力一下就能做到的事情,最終營造起一個人人皆可創新的氛圍。
當然,對企業來講,固然希望員工都能積極主動地去創新,但如何推動員工從要我創新到我要創新的轉變,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李金倫給出的答案是分配,今年年初,金曄設立一個百萬大獎機制,鼓勵大家積極進行創新改造,平日里還有改善項目獎、改善個人獎和改善提案獎等等,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提議,也要頒獎獎勵。
他們的獎品也是五花八門,有現金激勵,也有日常用的毛巾、香皂、洗衣粉,還有冰墩墩這樣的小玩物。
其實,對于員工而言,獎品的大小往往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得到領導和同事認可,以及那份站在領獎臺上的喜悅和驕傲。
在金曄,這些獎品幾乎天天發,而且一定會準備一個頒獎儀式,想來,這也是在精神層面的激勵上下了功夫。
就像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曼徹斯特回憶他在二戰當步兵的經驗時所說:“士兵不會為你賣命,卻會為了一條彩帶為你沖鋒陷陣?!?/strong>
07
結語:可嘆多少聰明人
一生沒做好一件事
李金倫對自己有一個定義,他說他是一個充滿無知、未知甚至愚笨的小學生,他始終還是那個窮小子、傻小子、笨小子。?
的確,在外人看來,有些事情他辦得確實沒那么“聰明”,甚至有些笨,有些傻。
比如,他給企業設定了一個納稅目標,今年的目標是2000萬,在交稅上,他讓財務部盡可能地往多了交,杜絕一切避稅行為。
“你占了幾十畝地,你不去給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嘴上喊著愛國,喊著中華崛起,私底下卻想方設法地不交稅,你不丟人嗎?臉上不覺得害臊嗎?”
比如,在收到監管部門的罰單后,有員工和他說可以找人擺平,他堅決不用,甚至還讓對方能罰多少罰多少,他說不罰不長記性,不罰才是對生產和安全的不負責。
比如,為了踐行勤奮利他的理念,他買牛奶專挑臨期的買,坐飛機專挑別人不愿選的后排座位,甚至住完酒店還要把房間整理好再走。
但李金倫真的笨,真的傻嗎?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大智若愚。
正是這種笨與傻,他不用給別人送禮,不用請客吃飯,無論是縣長、區長還是區委書記,來金曄統一吃食堂,因為他有讓別人挑不出毛病的底氣。
正是這種笨與傻,他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分心事,專注于企業的生產和創新,逆勢下取得了近乎翻倍的營收增長。
正是這種笨與傻,他能以身作則,將勤奮利他,敬天愛人的理念貫徹到企業的每一位員工身上,讓企業文化從口頭落到實處。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聰明人,但就像和君集團董事長王明夫先生所說:“可嘆多少聰明人,一生沒做好一件事?!?/strong>
回歸簡單,回歸常識,回歸本質,在李金倫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場老實人的勝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