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簡史
具有一百一十四年歷史的可口可樂,是世界上最大的軟飲料生產企業。由藥劑師彭伯頓在美國喬治亞洲亞特蘭大市家中后院里用一只斷了一半的船槳和一個大銅鍋上創制的。他將這種精心炮制的飲料,拿到當時“人氣最盛”的雅各藥房出售,每杯只售五美分。頭一年,可口可樂的總銷售平均每天只有九杯,如果除去用了五十美元做的廣告,可說是虧了老本??墒桥聿D一直對可口可樂抱很大信心,不斷有街頭派發贈飲券,并擴大廣告攻勢,可口可樂的銷售馬上增加幾十倍,可口可樂總算站穩了。彭伯頓卻未能活著看到他的飲料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便于1888年逝世??煽诳蓸饭驹?span lang="EN-US">1891年成立,并且在三年內推銷到整個美國。
早年生產的可口可樂是用一杯白開水對一匙糖漿的??墒怯幸惶靵喬靥m大天氣很熱,售賣可口可樂的雅各藥房擁滿了人,新聘來的助手,在手忙腳亂中,錯誤地將蘇打水(碳酸水)與可口可樂混上,當時顧客贊不絕口,爭取要這種“新配方”的可口可樂,從此,可口可樂就是可口可樂糖漿與碳酸水混合的飲料風行世界。并且從1894年起,以瓶裝出售。
但真正能使可口可樂大展拳腳的,還是兩位美國律師。他們到當時可口可樂公司的老板埃斯·簡道寧的辦公室,提出一個創新的商業合作方式,就是由可口可樂公司售給他們糖漿,他們自己投資生產的公司及售賣點,將糖漿兌水,裝瓶,出售。按可口可樂公司的要求生產及品質保證,可口可樂公司允許他們利用可口可樂的商標,做廣告,這個特別的裝瓶系統,從此產生可口可樂的工廠遍地開花。
1888年Asa Griggs Candler看到了可口的市場前景,購買了其股份,掌握了其全部生產銷售權。Candler開始把制造飲品的原液銷售給其他藥店,同時也開始在火車站,城鎮廣場的告示牌上做廣告,1901年,廣告預算已達100,000美元。Candler在1899年以1美元的價格售出這種飲料第一個裝配特許經營權,因為他相信將來這種飲料主要是在飲料機中的銷售。1892年成立了可口可樂公司,Candler被稱為“可口可樂之父”。
在1919年,Erntst-Woodruff以250萬美元從Asa candler的繼承人手里買下Cola-cola公司,到了1923年,他兒子Robert W.Woodruff,也就是Cola-cola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成為Cola-cola的CEO,Woodruff開始與公司裝瓶特許經營商一起努力,無論消費者何時向地想要Cola-cola都能得到滿足,他推動裝瓶商使飲料“需要時隨手可得”并且強調如果Coke不能在消費者口渴時立刻得到,那么市場將永遠失去。
在1929年,Cola-cola和他的裝瓶商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向商店和加油站提供頂端開口的冷柜銷售瓶裝Cola-cola,在1937年,該公司推出第一臺投幣自動售貨機,Woodruff為Cola-cola發起了以生活風格(lifestyle)為主題的廣告,該廣告突出了該產品在消費者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不是產品本身的屬性,該產品在20世紀20~30年代最著名的廣告詞是“The Pause ThatRefreshes",該公司繼續擁有Atlanta附近原有的裝瓶線并且開始買回一些經營不善裝瓶特許經營權。
Woodruff還開始發展Cola-cola的國際業務,主要是通過出口,他最知名的舉措可能是這樣的一個決策,即響應二戰初艾森威爾將軍的號召,保證每個軍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以5美分的價格得到一瓶Cola-cola",而不管其成本為多少。Cola-cola的裝瓶工廠,隨著美國軍隊推向全世界,這一舉措使Cola-cola在歐洲和亞洲國家獲得了占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并且這一優勢地位一直保持到1991年。
在二戰后緊接著的幾年中,Cola-cola將他最接近的對手Pepsi-cola遠遠地拋在了后面,占有了近70%的可樂市場,上百家小型的地區性軟飲料公司繼續生產各種各樣的調味劑,瓜分了剩下的30%的市場。
在1954年,可口可樂的銷售和利潤有所下降,這是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第一次。1955年,該公司更換了1916年以來一直沿用的瓶子,把其容量擴大至12盎司。50年代的后期,可口可樂推出更大容量的可樂瓶,可在食品店中銷售。1961年,可口可樂開始象銷售瓶裝可樂一樣銷售其罐裝飲料。
1976年,可口可樂的CEO Paul Austin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國的軟飲料消費已經成熟(飽和),可口可樂的最大銷售量增長將來自國際市場。到1982年,國際市場的銷售量占可口可樂全部軟飲料產量的62%。
1981年,當出身于古巴的化學工程師RobertoGoizueta被選為可口可樂公司的CEO時,行業觀察家對此感到奇怪。Goizueta上任后的第一項行動,就是發表了1200字的戰略聲明,提出可口可樂公司要進行顯著的變革,把重點放在美國軟飲料市場的增長上。
1982年,可口可樂改變了廣告主題。Goizueta說:“用我們的新口號‘Coke is it ',自豪地表明我們是第一的;我們以前的口號‘Have a Coke and Smile’非常好,但我們正處于激烈競爭之中,這口號象一句民謠。競爭勢頭已從Purchase,New York(百事可樂的總部)轉移到了我們亞特蘭大。”同年,可口可樂收購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Goizueta說,可口可樂將成為“在飲料業和娛樂業中都具備強勢的企業”。
Goizueta戰略計劃還擴展了可口可樂的公司戰略。公司私營的咖啡業和茶業被出售,塑料制造公司和酒業公司也是如此。1982年,覺察到影視業的增長潛力及其與市場營銷的協同作用,可口可樂在1982年收購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Goizueta說,可口可樂將成為“在飲料業和娛樂業中都具備強勢的企業”。
可口可樂還對裝瓶網絡做了改變。公司鼓動經營不善的裝瓶商出售其經營權,并通過桿杠兼并的方式賣掉自己的大部分裝瓶點。1980年至1984年間,特許經營中所有權發生改變的相當于50%的可口可樂產量??煽诳蓸返墓芾砣藛T指出,公司在購買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在不少情況下,為潛在買主提供資金。公司有時在新特許的裝瓶商那里占有一部分股分,但牢記保持一個獨立的裝瓶網絡。到1985年,可口可樂屬下的裝瓶廠只生產可樂產量的11%。
對于可口可樂的裝瓶網絡,這種從80年代初Robert Goizketa開始的變化一直延續。在80年代中期,可口可樂的350個特許經營商中,有150_200個提出轉讓其特許經營權。在1986年,可口可樂公司購回了他最大的兩個特約經營權,他們由Beatrice和J.T.Lupton公司所擁有,J.T.Lupton公司是一家私有的可口可樂裝瓶商,占有美國可口可樂產量的15%和Dr.Pepper產量的40%。這兩家公司的獲得,使得可口可樂自身的擁有的裝瓶產量從11%提高到38%。
這些兼并在創立可口可樂企業集團(CCE)和1986年11月售出51%股份給公眾時達到了頂點。CCE創立后和其供應商與銷售渠道重新進行了新的談判,鞏固主要市場,削減20%勞動力,并通過統一分銷和原材料采購降低成本。1986和1987年,CCE每箱可樂的凈售價降低了2.5%。在1989年,CCE買出的蘇拓比1986年多了20%,CCE的利潤在整個80年代末期來說是不穩定的。
80年末,可口可樂公司建議它的特許協議應該由“Master Bottle Contract"來代替,降低固定的糖漿價格和可口可樂商標特許權費。到89年底,新合同覆蓋了大約70%的美國可口可樂產量。78年到89年之間,新合約下的裝瓶商經歷了可口可樂糖漿價格約60%的上漲。
跨國營銷
可口可樂在歐洲的優勢特別強,市場份額達到50%,在日本,可口可樂控制了80%的銷售。在1990年公司的總利潤中,來自日本的利潤占了21%,歐洲占有33%,其他國際市場總計26%。
可口可樂運用了幾個策略發展其國際市場。在臺灣,舉例來說,臺灣一個家族裝瓶廠缺乏資金,可口可樂購進其49%的股份,并擴展其管理和設施??煽诳蓸犯倪M其售占營銷,增加廣告投入,并推廣新容量包裝。促銷活動包括美國教練執教的棒球和籃球班,對流行藝術家音樂會的贊助,以及邀請臺北希爾頓的大廚用可樂烹飪十道中國菜??煽诳蓸吩谂_灣的市場份額從1985年的6%增加到1990的40%,而將七喜和百事的總份額限制在4%。在法國,可口可樂1989年收回了一個經營不善的特許協議。到了1990年,在法國的銷售量增加了23%。1990年,在柏林墻倒下的幾天后,可口可樂就將蘇打從敦刻爾克的一個新工廠運到樂柏林。在1989年,可口可樂將其在哥化比亞電影公司的49%的股份賣給索尼公司并將這筆錢重新投入其海外軟飲料業的經營上??煽诳蓸返氖紫瘓绦泄俜Q公司“九十年代的商業將助長世界的發展”??煽诳蓸范ㄏ略趪H銷售上增長率為8%-10%的目標,并打算加速其在海外裝瓶合資廠的少量利潤的增長。
可口可樂在中國的本土化營銷策略
早在本世紀初,可口可樂已在亞洲面世,首先在菲律賓生產,并運來中國出售,在上海等城市銷售。1927年,可口可樂在上海及天津設廠生產,稍后更在青島及廣州生產。
1933年,在上海的可口可樂生產廠是美國以外最大的可口可樂廠,在1948年,更是美國境外第一家年產量超過一百萬箱的工廠。
1979年可口可樂重返中國,至今已在中國投資達11億美元。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可口可樂公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23家罐裝飲料廠,形成了輻射全國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年銷售額近百億元。在近日公布的“1999年全國城市消費者調查”中,可口可樂在同類產品中又一次高居榜首,一舉奪得市場占有率、最佳品牌以及知名度三項桂冠。
盡管取得如此輝煌業績,但是可口可樂公司今日的心情已經與20年前剛剛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時大不相同了。那些年,進軍中國市場的外國飲料,基本上感受不到中國飲料企業的壓力。十幾年中,中國各地曾經先后出現過十幾家“可樂” 型飲料企業,最后幾乎都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如今,當可口可樂以及百事可樂在中國市場已具有相當影響力時,卻又感受到近幾年中國飲料企業強烈的競爭壓力。主要原因是中國的飲料工業企業生產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已經經過自強不息的努力,成長壯大起來了。去年6月,中國飲料工業協會鄭重推出中國飲料工業“十強”。這些名牌飲料都是我國飲料的佼佼者,涵蓋了我國主要飲料大類,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例如中國飲料十強中的健力寶、娃哈哈、椰樹、樂百氏、露露等都是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中國民族飲料工業的代表。
在中國民族飲料工業的壓力下,可口可樂公司營銷策略開始改變并開始了它在中國市場走向本土化的進程。
可口可樂公司一貫重視廣告宣傳,其進入中國市場也不例外,每年都投入幾千萬元進行宣傳。但是,可口可樂的廣告宣傳和品牌定位都是有嚴格限制的,以往都是由亞特蘭大總部統一控制和規劃。中國的消費者看到的總是可口可樂那鮮紅的顏色和充滿活力的造型,可口可樂以最典型化的美國風格和美國個性來打動中國消費者。十幾年來廣告宣傳基本上采用配上中文解說的美國的電視廣告版本,這種策略一直采用到1998年。
隨著中國民族飲料品牌的蓬勃發展,可口可樂的市場營銷策略在1999年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去年其在中國推出的電視廣告,第一次選擇在中國拍攝,第一次請中國廣告公司設計,第一次邀請中國演員拍廣告。明明白白地放棄了多年一貫的美國身份。為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可口可樂正在大踏步地實施中國本土化。眾所周知,可口可樂一貫采用的是無差異市場涵蓋策略,目標客戶顯得比較廣泛。從去年開始,可口可樂把廣告的受眾集中到年輕的朋友身上,廣告畫面以活力充沛的健康的青年形象為主體。“活力永遠是可口可樂”成為其最新的廣告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