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石院士答食品安全常見問題20問(三)

王志安
2014.03.20

15、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是不是最差的(或最好的)?

答:陳君石院士說“在食品安全方面,我們是全世界監管力度最強的國家。”結果被罵了,微博上很多人罵得極其難聽。我對其它國家監管制度、監管現狀了解不多,只從個人感受來說,我不同意我國是監管最強的,也肯定不認為是監管最差的。監管的好壞,涉及到很多方面,陳院士說的也許是我們的監管制度是最嚴的,這一點或者是對的,但在制度之外,要考慮的還包括人力、檢測技術、配套的財政支持等因素。我想說兩個讓我國的監管效能大打折扣的地方,一是地方保護主義,眾所周知,我國的“吏治”實在稱不上好,選擇性執法、監管不作為、利益勾結是常有的事。地方政府因為顧及到稅收和就業,對于一些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睜一只眼閉一眼,比如蜂蜜行業,廣西桂林某個企業,近五六年來曾被全國各地工商局不下十次抽檢到不合格(蜂蜜摻假或造假),但這個企業居然一直沒事(類似還有其它省的多個企業),這種奇怪的現象除了地方保護主義沒有其它的解釋了。二是基層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不行,因為中國的工商和質監部門,在2000年以前進了大量的退伍軍人,這些人都是非專業的(因為這幾個部門以前要收費,退伍軍人很合適),還有他們的檢測設備也是這幾年才慢慢配起來,基礎太弱?;谶@兩點,我不能認同我們的監管是非常好的。

16、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都在政府,都是監管不力?

答:放在很寬泛的角度來說,也許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政府不僅有監管責任,還要承擔制定產業政策、經濟調控、市場培育、維護治安、風俗教化等責任,所以你說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政府也錯不了。但是,我們也知道,當教科書和新聞聯播說近三十年經濟發展的成就都是黨和國家領導有方的時候,我們也知道這是不對的,我們還得益于世界經濟發展大潮、技術進步以及人民的創新、努力,所以問題來了,既然我們不認為“功勞和成績”都是政府的,為什么又會認為“問題和責任”都是政府的呢?

具體到食品安全,政府監管當然是要負主要責任的,但也強調企業是第一責任人,我認為這不是說比較哪個的責任更大,而是不同的主體在不同的層面發揮作用。任何一種力量都是有邊界的,監管也不可能深入到每個細節中,同時監管還是要考慮成本的,而監管的成本大部分都會轉嫁給消費者。此外,在討論企業的第一責任人時,我們還可以把概念擴大一些,即食品產業發展狀況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這兩者也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了食品安全。一個中小企業眾多的行業、一個無序競爭的市場都導致食品安全發生的概率增加。

17、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到底處于什么狀況?

答:在官方的評價中,最常見的詞語包括:總體可控、穩定向好、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時有發生??傮w可控是局面,一般不會頻繁發生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穩定向好是指趨勢,形勢嚴峻是指仍然面臨諸多風險,任務艱巨是指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時有發生是指事件發生的頻率。我認為這些概括還是可信的,我的判斷源于兩點:食品產業總體在向著整合、變強、有序的方向發展(我認為食品產業的發展狀況是比監管更深層的制約力量),另外就是社會的法制和道德狀況并沒有變得更壞。

盡管大家對食品安全擔憂最多,意見最大,總是罵企業沒有良心,但我堅持這樣的觀點:一個社會不可能某一個領域單獨變壞,不可能某一群人的道德水平就明顯更低。如果有一個橫向的打分體系,我甚至認為食品安全可能評分不低,因為從“假冒偽劣”這個角度評判,食品安全畢竟有一個底線在那里,而其它領域是看不見底線的,比如劣質教育、劣質工程、劣質醫療、劣質媒體、劣質司法……我不知道你在從事哪個行業,但當你罵食品安全的時候,你可以想想你的行業是否為社會提供了優質的產品。

18、如何看待媒體的食品安全報道?(或如何分析食品安全事件)

答:公眾對食品安全事件的認識基本源于媒體的報道,而不可否認的是,媒體報道是在對素材進行人為選擇、人為加工并很可能是按照特定立場而制作出來的,而且受制于編輯記者自身的專業水平,所以,我認為對于媒體報道首先要破除迷信:即媒體報道就是可信的,媒體說的就是“真”的。我們不能說媒體報道就是造假,但媒體報道不準確、不客觀、不理性的情況比比皆是。媒體界的朋友應該很清楚,在沒有新聞立法的情況下,政府對媒體的管控是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就滴水不漏,而對其它領域則處于放羊的狀態。

媒體報道可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的任何一個環節失真(包括造謠),最常見的失真點就是危害性,因為一般無害的東西媒體是不會報道的,所以也存在把無害的東西說成有害的沖動;其次就是原因分析,媒體會急于給事件定性,并很快將問題上升到企業無良和監管不力,因為這兩個結論是最利于進行即刻的道德批判,并煽動公眾的情緒的,從而達到多賣報紙或吸引點擊的目的。

要想說出一套可以分析任何食品安全事件的理論是很困難,但我認為,一個好的食品安全報道應該對危害性、事件過程、事件原因都有誠實的呈現。下面我簡要分析一下去年10月份的“含金葡菌水餃”事件,因為這起事件集齊了上面提到的各種要素。

1)擴大危害性。“思念水餃被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 可引起肺炎”——這是北京工商局發布思念水餃被檢出金葡菌的公告后,第二天《法制晚報》的報道標題,“可引起肺炎”的說法隨后被各網站和媒體廣泛引用。真相:科學松鼠會、果殼網均有文章介紹,通過飲食方式吃進去的金葡菌并不會導致肺炎,金葡菌廣泛存在,其危害也并沒有那么嚴重。通過對報道原文的搜索可知,記者寫的這段話原原本本的摘自某個網頁,但是這個網頁上的內容既非學術論文,也沒有索引,甚至沒有一個可以佐證的其它網頁,最關鍵的是,它沒有搞清楚金葡菌引發肺炎是在什么條件下,跟食品安全有沒有關系。同時,作者也沒有去采訪醫學專業人士。

2)突出龍頭企業。媒體報道:思念、三全、灣仔碼頭三大品牌全部淪陷了!真相:在廣州市工商局公布的抽檢結果中,除了三全,包括海霸王、合口味等六七種品牌都檢出金葡菌了,但由于其它的是二三線品牌,所以被無視了。

3)“國標倒退”。速凍面米新國標(征求意見稿)在這時候很不巧的發布。新國標中金葡菌由原來的不得檢出變成了可以檢出,也就是說,原來不合格的餃子,現在有可能是合格的了。于是被媒體認定為國標倒退。真相:金葡菌的致病不是細菌本身,而是細菌大量繁殖后所產生的腸毒素所致,國標規定只要能控制不產生腸毒素,則無所謂倒退不倒退;新標準中對沙門氏菌指標加大了采樣和檢驗量,要求比舊標準更嚴格。此外,在國際上,類似產品中的金葡菌均是允許檢出的。

4)大企業綁架國標。因為新國標被指為倒退了,所以媒體緊接著的指責是大企業綁架國標。真相:在幾大餃子品牌曝光之前,新國標(征求意見稿)已經發布(其中思念水餃被檢出不合格是在7月份,但曝光是在10月,征求意見稿是在9月發布)。此外,一個國標的修訂往往要歷時一兩年以上,新國標的修訂跟此次事件沒有必然關系。

5)對事件的錯誤定性。為什么水餃里會檢出金葡菌?因為豬肉中大概有17%的比例會攜帶少量的金葡菌,要求完全不得檢出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企業沒有主觀惡意、沒有生產管理上的疏忽,還是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看歷年的各地抽檢公告就知道,速凍面米制品中被檢出金葡菌是常有的事。

6)不嚴謹的知識。“加熱80℃,30分鐘可被殺滅……”于是大家驚呼,水餃煮30分鐘還怎么吃??!真相:肉制品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在60℃時加熱6分鐘被殺滅,牛奶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在75℃時加熱1.2秒被殺滅(ICMSF數據),食品達到165華氏度(即73.89℃),即刻就可以殺滅食品中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內的致病菌,確保食用安全(FDA數據)。

7)奇怪的建議。媒體:要保障自己的健康,就回家自己包餃子!真相:自己買的肉里面同樣可能攜帶少量金葡菌(鮮肉國標《GB 9959.1-2001 鮮、凍片豬肉》并不要求檢測金葡菌),你買的肉和食品企業買的肉其實是一樣的,而且,企業在低溫環境下包餃子也不會比你在常溫下包餃子產生毒素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特別提一點:我從未見過一家媒體為其對食品安全的失真報道致歉并承擔相應責任的。請公眾謹記這一點,他們是可以沒有底線的!

19、“我才不需要了解這么多,只要企業生產出安全的食品就行!”

答:在我們進行的問卷調查活動中,發現有不少持這種觀點的人。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了解食品安全相關知識,關鍵在于企業。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知識的好處其實不用多說,那么,消費者增長食品安全知識跟促進企業食品安全有沒有關系呢?當然有,因為消費者有最重要的選擇權。企業生產食品,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而“安全的食品”跟成本有直接的關系,好的原料、設備、人力、檢測等都關乎成本。事實上,有很多微利行業,就是因為低價惡性競爭導致一些企業偷工減料,最后生產出不安全的食品。消費者了解相應的食品安全知識后,其消費就會變得更理性,包括有意地回避食品安全風險更高的食品、愿意為安全食品提供相應的購買力。同時,具備相應的食品安全知識后,消費者還可以成為更好的“監督者”。

20、我們該關注什么樣的食品安全?

答:事實上,我們的媒體、輿論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一些根本算不上事的事了。從業內來看,食源性疾病才是當今食品安全的頭號敵人,其次是化學性污染(包括重金屬污染、農殘藥殘、天然毒素),排到后面的才是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食源性疾病是指病原物質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引發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常見的包括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蟲病等。其中,食源性疾病中98.5%是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其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的前列,是全世界公認的頭號難題。衛生部每年收到的食物中毒報告在600-800起,死亡上百例,而事實上還有一大半的沒有報上來(漏報)。最近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是溫州的因食用織紋螺而引起的(死亡1人)??梢哉f,食物中毒的殺傷力不是其它的食品安全問題所能比的,這才是食品安全風險最高的區域,不管是媒體,還是公眾,都應該多傳播這方面的知識,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增強自我防范意識。

 

王局曰:陳院士這篇問答,幾乎回答了一般公眾關于食品安全領域的所有問題。如果您認真閱讀,相信會有所收獲。把這篇文章收藏吧,再遇到食品安全的新聞,先翻出這篇文章看看在發表看法。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王志安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
Foodaily?????
?????Foodaily??????????
??????
?????????????????
yiren22亚洲综合|人妻有码中文字幕|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