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前后,生產德芙、士力架、M&M豆的世界食品巨頭瑪氏公司正面臨著來自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多的“討債”聲。數年來,瑪氏在中國市場欠下了各種食品安全與健康債,遭到輿論曝光的此起彼伏,遭到消費者質疑的更是不計其數。人們在對瑪氏產品占據快速消費食品主流習以為常時,卻吃驚地發現他們正把健康安全和選擇權拱手交給這樣一家徒有虛名的跨國公司。
作為世界食品巨頭,瑪氏在中國為何不惜以市場和公眾口碑為代價,一面重金運作品牌營銷,一面如此不負責任地對待產品質量和消費者?對此,有媒體提出質疑:“資本運作”本可以為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本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可是,為什么“資本運作”在以瑪氏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種種“生命遭殃”的食品安全丑聞?“資本運作、生命遭殃”這種毫無良知道德,畸形惡意的商業競爭方式,何時能夠終結?
瑪氏“食品安全門”何時休
“大品牌不一定有高質量”——廣大消費者用自身經歷總結出的這句話用于瑪氏公司實在非常合適,因為瑪氏各大主打產品所涉及的食品安全門已經足夠整理出一篇豐富的“十年大事記”(2004-2014)。
瑪氏“食品安全門”所涉及的品牌主要有德芙、士力架、M&M's、益達,所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活蟲門、異物門、原料質檢不合格門、三聚氰胺門、反式脂肪酸門、黃曲霉素門。網友將“大事記”整理如下:
2004年2月,德芙巧克力被曝光內藏綠頭蒼蠅。
2004年3月,瑪氏公司 “寶路”牌干狗糧產品因含有褐霉素和褚曲毒素,引發了多起狗腎衰竭事件。
2006年6月,消費者在德芙巧克力里吃出易拉罐拉環。
2007年,美國全面禁用反式脂肪酸,瑪氏公司停止面向美國12歲以下兒童的產品推廣,卻繼續向中國的12歲以下兒童推銷產品,遭到中國民眾自發抵制。
2008年10月,《廣州日報》報道,瑪氏公司士力架被檢出三聚氰胺。
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曝光德芙原材料杏仁過氧化值含量超標。
2009年,杭州陳女士在德芙原粒杏仁巧克力中吃出了三條活蟲,網友稱之為“惡心的浪漫”。
2009年3月,湖北省武漢市文先生向《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投訴,超市內瑪氏箭牌糖果的內外包裝生產日期不一致,對食品安全構成了隱患。
2009年8月,國家質檢總局在瑪氏食品生產原材料的濃縮牛奶中檢出含有阪崎腸桿菌。
2009年9月,瑪氏中國5批次進口自新西蘭的脫脂奶粉因“產品發生霉變”被銷毀。
2009年,《時代商報》報道,益達口香糖含有的明膠、麥芽糖醇糖漿、甜味素(苯丙氨酸)等非法添加劑。
2011年,中國經濟網報道,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抽樣檢驗中,脆米香、德芙牛奶巧克力、士力架被列入不合格產品名單。
2012年,據《中國企業報》報道,浙江金華的胡先生在德芙巧克力中吃出一只3毫米大小的蟑螂。
2013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檢出M&M's黑巧克力豆“日落黃”色素超標。
2014年2月,各大媒體紛紛曝光德芙巧克力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情人節賣場遇冷。
2014年2月,央級媒體報道士力架虛假宣傳“橫掃饑餓”、“迅速補充能量”的偽概念。
在“大事記”中,消費者最為不滿的是德芙及士力架巧克力中頻頻出現、令人作嘔的活蟲、活蛆及各種異物。從2004年2月到2013年4月,“活蟲門”頻頻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引發大眾集中關注的就有十多起。此外含三聚氰胺、反式脂肪酸、黃曲霉素和食用添加劑超標事件也受到反復質疑:
活蟲出沒,瑪氏有責
活蟲門中,瑪氏曾直接辯解長蟲的巧克力問題在堅果而不在瑪氏。但這樣的辯解顯然無力。首先,出問題的巧克力有許多是不含堅果的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其次,即便蟲出于堅果,堅果也是瑪氏食品的原料,原料選擇的疏忽,瑪氏難辭其咎。此外,巧克力出蟲并非不可避免,瑪氏完全有規避和告知消費者的責任。
據巧克力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巧克力的品質及衛生狀況十分容易受到溫度、干燥度及光照等各方面條件綜合影響,在生產、流通甚至食用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被污染,出現活蟲、變味和細菌超標等現象,因此不少負責任的巧克力生產廠家都會很詳細地寫明保存溫度、保存環境等。
另外,記者還發現,絕大多數知名品牌的巧克力產品均寫明儲存環境和儲存溫度,有的甚至還標明適宜儲存的濕度。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無論是德芙巧克力,還是同屬于瑪氏中國公司的士力架、M&M's等巧克力產品,貯藏方法都只寫了“請置于陰涼干燥清潔處,避免陽光直射”,并無溫度等其他詳細貯存條件的提示。
兩套標準,歧視中國消費者
中國消費者曾吃到含發霉變質花生的士力架,但據有過國外消費經驗的網友表示,以美國為例,市場所出售的士力架品質與國內所見有著天然之別。
“美國出售的士力架,里面夾的滿滿的堅果,像核桃、杏仁、花生等”,“瑪氏公司對產品規定已經細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關于士力架,瑪氏就規定“每一條士力架上面,要不多不少地擺上15顆花生米,而且巧克力外皮要維持平滑狀態”,而“中國化的士力架,里面全是糖稀,就夾了幾顆破花生,就在這為數不多的花生中,還有發黑或者發苦的花生”。
國內國外兩套標準還表現在瑪氏對巧克力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控制上。
2010年11月16日,大食品網報道,瑪氏集團從2010年9月起在因果投入1000萬歐元的研發費用和4萬多個小時的研發時間最終得出新配方。利用這一配方,瑪氏在不改變其產品口味的前提下,使其產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使用量比行業前25家巧克力品牌的平均水平低35%—45%。
外電報道還稱,該項降低反式脂肪酸的行動將會從英國消費者每年的膳食中減少超過600噸反式脂肪酸的使用,這是瑪氏正在采取的改進產品的營養結構的行動中最新采取的措施。但這項有關減少反式脂肪酸使用量的營養措施,至今還未推行到中國市場。
另外,2007年開始,瑪氏公司停止面向美國12歲以下兒童的產品推廣,卻繼續向中國的12歲以下兒童推銷產品 。
由此可見,瑪氏公司利用中國消費者的不知情,長期以來實行國內國外兩套標準,在中國生產和消受最廉價、最低標準的產品。這一行為顯然已經構成了對中國消費者的歧視。
直到今天,瑪氏食品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依然未得到妥善處理和解決,但其產品依然充斥著中國各大零售終端,刺激著消費者飽受安全風險的食欲和購買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