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石院士答食品安全常見問題20問(二)

王志安
2014.03.18

7、還有什么是能吃的?

答:現實中大家都吃得挺歡的。我這么理解大家的擔憂:似乎每個食品行業、每種食品都出過問題,于是給我們造成一種感覺,吃任何食品都可能中招。但如果純粹從“擔憂”這點來說,任何食品不管媒體有沒有報道都存在風險(事實上媒體報道的占問題產品數量的比例一定是很少的,媒體報道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而不能成為標準),因此如果我們想吃得安全的話,除了寄望于食品安全總體狀況的改善,更需要提高自身的甄別能力,不要買三無產品,盡量選用至少中等價位的食品等等。

8、是不是以前的食品就更安全?

答:這個問題跟問“是不是以前的交通更安全”有異曲同工之處?,F代食品更豐富了、流通更廣泛了,在這個龐大的基數上,無論以什么概率來算,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劇增”了,再加上我們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媒體曝光增多,能看見的食品安全事件當然是更多了。不過,就算從絕對的角度來看,以前的食品也未必就更安全。網易曾經做過一個專題叫“誰說改革開放前的食品就靠譜”,從我們最日常食用的大米、蔬菜、茶葉、醬油來說,“以前的”都不見得更安全,那時候的陳化米比現在的多,發霉的糧食都不舍得扔。很多人以為那時候農村的蔬菜就更“綠色”,有一部分當然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的工業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還很少,但那時候使用高毒農藥(敵敵畏、66粉之類現在已經禁了)。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其實是不太顧得上食品安全的。以前的冰棍里多放點糖精色素,那叫有滋有味,現在多放點色素,叫做亂添加。冰棍外面用層薄紙片包著,管它什么食品安全。大家也不會想回到那個貧乏的年代了,好比大家都說路上太堵,也沒聽誰說想回到那個一上午只見到兩輛東風貨車的年代。

9、能不能別放添加劑?

答:如果從絕對安全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不吃任何添加劑為好,但為什么還是要放添加劑呢,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有好處:可以吃到更豐富、更便利的食品。就像坐飛機,每年都有飛機失事的情況,但大家還是要坐,因為覺得好處大于風險。所以,食品添加劑的關鍵就在于評估其風險,制定出一個“限量值”,讓人在按照規定食用的情況下,好處能遠遠超出風險。

如果你覺得這些風險評估是不可信的,或者你沒興趣去了解它是防腐還是增香增色,那么你也可以別買,現在食品添加劑都在標簽上寫著(不能說所有食品都如實標注了,但大部分食品都標注了),那么只要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不選擇含有添加劑的食品,不僅生產添加劑的廠要倒一大半,連食品企業也要關門一半。但是,如果你說你不想看標簽,只希望廠家“自覺”地不要添加,同時你還想獲取豐富、便利的食品,那么真做不到!世界上沒有純粹只有好處而沒有任何風險的事。我真心覺得,如果你想獲得你想象中的“安全食品”,你那自己就是“第一責任人”,因為你有最為重要的消費權、選擇權。比如,你覺得增香增色是多余的,那么你可以選擇沒有這些添加劑的食品,當像你這樣的人多了,那么這類添加劑自然就會被淘汰。

10、為什么食品安全事件越來越多?

答:上面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再歸納一下:食品的基數在增長,必然事件越來越多(指在一定時期內,過了某個時期,也許基數在增長或不變,但事件越來越少);因為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在提高,很多原本沒有意識到、不列入食品安全問題的現在都算了;從主觀上來說,媒體報道的越來越多,你也會“感覺”到這類事件越來越多。

特別要指出一點,即使列出一百條食品安全事件增多的原因,我也不認為道德越來越敗壞、商人越來越無德是其中一條。其實大家是先有事件增多的感受,再認為商人越來越無德的。但無論如何這都是錯的,因為我們的社會道德并沒有越來越壞。

11、為什么總是這些大企業出事?

答: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認識,在食品領域,大企業出事的概率遠遠低于小企業。原因很簡單,你可以去看任何一級工商部門任何一個季度發布的不合格產品信息,里面幾十條信息,99.9%都是小企業的產品,假設某天某地工商部門突出曝出一條大企業產品不合格的信息,那么媒體就會像餓狼一樣撲上去,等得太久了??!從媒體的性質來說,就是這么下賤,每個季度都會發布的不合格食品信息,小企業他們根本就無動于衷,因為不轟動,沒新聞價值,大魚才刺激。所以你認為媒體報道食品安全事件首先是為了公眾的健康,呵呵呵……

大企業出事的概率遠遠低于小企業,這是一個不用太費神的常識,大企業技術設備更好、人員素質更高、經驗更豐富、更注重品牌保護,無論怎么說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都更強。

我們更關注大企業當然也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的產品影響的人更多,但也別認為大企業就是更大的“敵人”。

12、為什么企業可以參與國家標準制定?

答: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讓企業參與國標制定,那么他們不是肯定會照顧自己的利益?這種擔憂當然不是多余的。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管理辦法》中,規定“擇優選擇具備相應技術能力的單位承擔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起草工作”,又規定“提倡由研究機構、教育機構、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單位組成標準起草協作組共同起草標準。”也就是說,企業具有起草的資格,但不“提倡”。不過,在很多行業里,行業龍頭企業的科研能力、行業經驗都是不容忽視的,甚至領先于教育機構、科研機構,有一些國標本身就是隨著行業企業發展而誕生,或是從企業標準、行業標準發展而來的,所以將企業排除出去不現實,也不合理。另外,標準制定出來是需要企業執行的,而企業應該是對行業現狀、生產情況最熟悉的,沒有企業的參與很可能偏離現實可操作性。

總之,企業是標準制修訂的“生力軍”,難以忽視。至于防范企業“挾帶私利”,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標準的起草和審訂過程最大限度的公開和透明。對于企業可能“綁架國標”也不用特別擔心,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如果我是行業龍頭企業,我肯定傾向于把標準制定得更嚴一點,我的技術、生產條件在行業是領先的,標準嚴了就是一道門檻,有利于我競爭啊。

13、為什么總是媒體先曝光監管再介入?

答:這也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認識,而且也是一個簡單的常識。因為你總關注那些媒體先曝光的新聞,而媒體的曝光又是帶有選擇性的。媒體沒有曝光的,比如監管部門每季度例行抽檢的結果,你都看了嗎?看一組數據:“去年6月到今年1月,8個月中,我們監測到各類媒體報道的有效新聞總數為13071條,其中59%是政府主動發布的新聞,12%是消費者投訴舉報的信息,7%是評論雜談提到的,5%是記者暗訪披露報道,還有2%是企業自己發布的。所以從這幾個數字我們也能看到,政府在發現食品安全事件或者查處食品安全事件這方面,還是占絕大多數。”(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監督檢查司副司長于軍20123月談話)這里面提到,記者暗訪披露的報道為5%。(不知道為什么加起來不是100%。)

14、現在的“磚家”還能信嗎?

答:大家很不滿意,在食品安全事件出來后,似乎總有專家出來辟謠,這專家的動機很值得懷疑。我也承認,確實會有一些專家為企業、利益集團說話。不過,我覺得這種現象更常見:某篇食品安全報道出來,如果里面有專家說這東西有什么危害,大家一般是不會懷疑這個專家說錯了的(有些報道甚至用“據專家稱”這樣的表達,連專家名字都沒有),但如果過幾天,有專家膽敢說這東西危害不大,那肯定是“偽專家”。但如果這個偽專家某天在另一件事上說了某東西有危害,這時候他的言論又是可信了的。所以,我覺得不是專家可不可信的問題,而是你只想聽你愿意聽的東西,其實你自己就是專家。

對于專家的觀點可不可信,要看具體情況,我的方法是,任何一件事出來,都盡可能聽聽兩方面的聲音,自己找一些可靠的資料,然后自己判斷。

對于專家本身,我總體的態度是尊重,哪怕這個專家曾經發表過一些我并不認可的觀點。我看見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如果有專家為政府、為企業說了辯護的話,很多的人就極盡惡毒之言,我覺得對于一個不尊重專業、不尊重知識分子的民族,吃點不安全的食品只是最輕的懲罰。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王志安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
Foodaily?????
?????Foodaily??????????
??????
?????????????????
yiren22亚洲综合|人妻有码中文字幕|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