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美國白宮和參議院都被幾封信搞得風聲鶴唳,參議院的郵件服務處甚至暫停接受新的紙質郵件,是因為在這些分別寫給奧巴馬總統、參議員羅杰.威克和一位大法官的信封里,發現了一種白色粉末。經過化驗分析,發現這并不是一個無害的惡作劇,也不是曾經有人用過的炭疽孢子,而是另一種可怕的致命毒素:蓖麻毒素。
當然,因為有特工人員的預先檢查,這幾封“毒信”并未造成嚴重的后果。4月28日,FBI公布了已經抓獲寄信嫌疑人的消息。
毒信嫌疑人詹姆斯·埃弗雷特·杜奇克
嫌疑人名叫詹姆斯·埃弗雷特·杜奇克,現年41歲,住在密西西比州的圖珀洛(Tupelo, MS)。據調查,他曾在網上大量購買蓖麻子(也就是提取蓖麻毒素的原料),隨后的秘密搜證中,在他工作室外的垃圾箱里發現了重要物證:在一個一次性防塵口罩上檢出了蓖麻毒素的成分,而口罩上還有他的DNA。經過搜查,在他家中發現的打印機也與信上的字體細節相同。于是,他很快被捕,并在5月2日被法庭決定交付陪審團審理,檢方指控他“企圖使用生物武器”(Attempting to use a biological weapon)。
2014年1月17日,該案在密西西比州的牛津地區法院審理。根據與檢方達成的認罪協議,杜齊克被判處了25年徒刑,為自己的愚蠢舉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個蓖麻毒素(Ricin)究竟有多大“破壞力”,能夠惹出如此之大的麻煩呢?
蓖麻毒素從何而來?
蓖麻(Ricinus communis),是一種大戟科的草本植物,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并規?;N植。蓖麻毒素就是從蓖麻的種子蓖麻子中提取出來的。不過,蓖麻子中的蓖麻毒素含量很低,所以毒性有限,成人要吃下8粒以上才會出現中毒現象。而一般在用蓖麻子榨取蓖麻油的過程中,高溫會使得蓖麻毒素被破壞,榨油剩余的枯餅可以用作肥料,但也常發生牲畜因誤食而中毒的事情。當然,只有刻意的通過柱層析等化學方法進行分離,才能獲得純的蓖麻毒素。
蓖麻豆
蓖麻毒素(Ricin),是一種蛋白質,也是一種植物凝血素。它主要作用于人體細胞中的核糖體并使其失活,讓細胞無法根據RNA來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質,從而導致細胞的基本生理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帶來一系列的中毒反應。
中毒之后,病人往往會出現嘔吐、持續的腹瀉、發燒、心動過速、血壓降低、驚厥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攝入量過大,則蓖麻毒素中毒的患者將在3~5天之后死亡;而如果治療得當,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能夠治愈的,但也可能留下臟器損害的后遺癥??傮w而言,與氰化物、砷等毒物相比,蓖麻毒素的起效和致死都是較緩慢的。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它的危害比較小。如果是采用注射或吸入的方式,則蓖麻毒素的半數致死量(LD50)是22微克/千克,也就是說僅需要不到2毫克就能毒死一個成年人,而通常被認為毒性極大的氰化鉀與砒霜,大都需要攝入50毫克左右才能達到類似效果。也就是說,1克蓖麻毒素至少可以毒死400多名成人。如此劇烈的毒性,實在是令人不寒而栗,更糟糕的是,人類目前尚無針對蓖麻毒素的特效解毒藥物。它就像是個扭了腳的死神,雖然行動稍有遲緩,但鐮刀依然鋒利,面目更加猙獰。
倫敦奇案
而歷史上,真有人曾用蓖麻毒素干過謀殺的勾當,手法還相當詭異。
受害人格奧爾基·伊萬諾夫·馬爾可夫(Georgi Ivanov Markov)
格奧爾基·伊萬諾夫·馬爾可夫,1929年出生于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他是個小說作家,后來也寫過一些戲劇,在保加利亞相當有名。后來,他先是移居意大利,再在英國倫敦定居,在BBC中擔任專欄記者和電視主播。他在作品中對當時的保加利亞政府多有批評、諷刺之詞,所以和保加利亞當局的關系鬧得很僵,作品被禁、作家協會會員資格被剝奪,甚至被認定犯有叛逃罪,缺席判處6年半徒刑。馬爾可夫在倫敦的事業反倒蒸蒸日上,影響力日漸提高,顯然是不會主動回保加利亞坐牢。
1978年9月7日,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早晨。馬爾可夫在等公交車上班,這時,突然覺得右后腿上一陣尖銳的刺痛,就好像是被蚊子叮了一下。他轉過身,只看到一個男人的背影,那個人拿著倫敦街頭常見的長柄雨傘,匆匆忙忙的跑過街去,上了一輛出租車,迅速離開了現場。馬爾可夫當時很有些困惑,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但感覺身體也沒什么異樣,就和往常一樣繼續趕路了。
到辦公室之后,他發現腿上多了一個紅色包塊,就像是蚊子叮過一樣。然而,和蚊子叮咬不同的是,當晚他就開始發燒了。醫生采取了常規的治療方法,卻不見任何效果。11日,他在醫院痛苦的去世,英年49歲。
法醫隨后在尸檢中發現了奪命元兇:在他腿上的那個包塊里,找到了一個直徑僅有1.7毫米大、亮晶晶的小球,是由鈀-銥合金制成的;球上還穿了一個孔徑0.35毫米的孔道。隨后,化驗證實,小孔里頭殘留有蓖麻毒素。而小孔的兩端,被一層糖衣巧妙的覆蓋起來:當小球射入人體后,糖衣就會在體溫下融化,將其中的毒物釋放出來,殺死了馬爾可夫。
帶毒的小鋼珠
指尖上的小鋼珠
10天之后,類似的暗殺再次發生:另一位旅居法國的保加利亞人弗拉基米爾•科斯托夫,在街頭被一個搬著箱子的人撞了一下,當晚發燒住院。幸運的是,那顆射入他體內的合金小球上的糖衣,并未完全融化,所以只有小部分蓖麻毒素進入體內,讓他僥幸撿回一條命來。
傘中乾坤
那么,這種小球是怎樣跑到受害人體內去的呢?當時警方推測與兇手的雨傘有關,卻苦無線索。直到冷戰結束,1991年保加利亞政局發生動蕩,這個秘密才得以揭開。在保加利亞情報部門的一間屋子里,人們無意中發現了許多把奇怪的“雨傘”。從外觀看,它們和普通的傘很相似;拆開一看,里頭卻是大有文章:
雨傘氣槍的結構示意圖
“雨傘”的中軸里包含了彈簧、氣缸、觸發裝置、槍管,構成了一把結構完整的氣槍。而它所發射的子彈,就是那種含有蓖麻毒素、奪去馬爾可夫性命的合金小球。
雨傘氣槍的扳機
當殺手按下傘柄上的扳機時,強力的彈簧就會被釋放,帶動活塞,在氣缸里產生高壓氣體,高壓氣體再通過汽缸嘴,推著帶毒的鋼珠,順著槍管高速射出,整個過程噪音很小,動作隱蔽、快捷,很難被旁人察覺。
雨傘氣槍(復制版)
由于體積較小,鋼珠的有效射程很近,這也解釋了為何殺手當時要緊跟著馬爾可夫下手。有人曾懷疑,這種雨傘氣槍是克格勃(KGB,原蘇聯情報機構)的杰作,但并無確切證據,因為相關檔案資料早已失散;而刺殺馬爾可夫的幕后真兇,注定也將是永遠無法查清了。
毒信,如何?
回到本文開頭的案子,倘若這封帶有蓖麻毒素的信,沒有被特勤處發現,而是送到了奧巴馬總統手上,又會發生什么呢?
首先,用簡易實驗裝置去提取蓖麻毒素,純度通常很難達到專業人員在實驗室制備出來的水平,毒性也會稍遜一些。
另外,如果只是皮膚接觸到蓖麻毒素,則毒性要比注入血液時低的多。蓖麻毒素通過口服,大概需要1克以上才能致死,而透皮吸收的難度顯然要比口服更大。因此,即使總統先生真的用手接觸到了信封里的那點白色粉末,估計也不會因此遇害。
不管怎樣,蓖麻毒素這種危險物品,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實驗室里的好,而這種想象力堪比福爾摩斯小說的雨傘槍,留一支擺在博物館就夠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