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企業都活不下去了,伊利、蒙牛哪兒來的勇氣搶生意?

食品內參
2024.09.26
跨界的都是勇士,既然乘興而來,也請不要敗興而歸,盡量給預制菜行業帶來一些信心。

文:李歡歡

來源:食品內參(ID:fbc180)


01

跨界布局凍品,生意沒那么簡單


乳業進入至暗時刻后,乳企們都在尋找突破之舉。9月初,蒙牛、伊利雙雙宣布入局凍品領域。


先是蒙牛冰品事業部在山東濟南召開了“全季新品發布會”,一口氣發布了近百款SKU,產品包括冷凍羊牛肉、海鮮、水餃等主食,以及與三全食品合作的專屬訂制品等。未來,這些產品將在蒙牛旗下的冰鮮食材連鎖超市“冷冰器”售賣。


值得一提的是,“冷冰器”并非新品牌,而是蒙牛早在四年前就已開始布局,據悉已在全國開出近1600家店,主要分布在社區內。店內除了提供冰淇淋,還包括火鍋食材、凍鮮食材、預制菜等。不同的是,冷冰器以前賣的冷凍食品,除了冰淇淋,其他并非蒙牛自產。此次則是蒙牛直接下場生產凍品。



與蒙牛同期,伊利宣布與凍品上市公司海欣食品達成戰略合作,表示雙方將通過伊利冷飲的零售網絡,銷售海欣食品的多款產品。據悉,兩家公司還分別在成召開了西南大區客戶啟動大會,有伊利冷飲的經銷商告訴內參君,自己所在區域雖然還沒有接到正式文件通知,但部分經銷商已經接到了業務的口頭通知。


他還透露,事實上,伊利從去年就已經開始試水凍品生意。當時,伊利選擇的合作對象是海霸王 ,沒過多久,海霸王因“豬肉水餃里摻了雞鴨肉成分”陷入負面輿論后,合作隨即也被叫停。今年重新試水,伊利選擇了跟海欣食品合作。


“相當于伊利是一個大分銷商,從海欣拿到產品后賣給自己的冰品經銷商”,據該經銷商介紹,伊利試水的方式較蒙牛更輕量化,“產品不帶伊利商標,后期態勢變好,伊利肯定會自己生產”。


伊利、蒙牛加碼凍品生意,雖在情理之中,但也讓不少業內人士頗感意外。冷凍食品近幾年借著預制菜的概念成為風口行業之一,但與兩乳企的千億規模相比,凍品行業不僅內卷且分散,行業內僅安井食品一家公司體量超過百億,存在更多的是中小企業。


比如,兩家此次合作的三全和海欣,去年的收入分別為70.56億、17.16億,體量與伊利蒙牛相去甚遠。再加上行業的同質化內卷程度并不輸乳業,很難說兩乳業巨頭短期內能在凍品賽道找到所謂第二增長曲線。



在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看來,伊利蒙牛此番切入凍品賽道,主要還是為乳業生意服務。原奶過剩,C端消費不足,乳企近年都在發力B端餐飲、烘焙賽道,在現制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耙晾膳S欣滏満颓郎系膬瀯?,介入冷凍食品賽道,主要還是想更深地扎進B端渠道,并在未來通過這些渠道將更多的乳品以現制的方式銷售出去?!彼瘟帘硎?。


這種方式行不行得通,當下很難評。不過,選擇與三全、海欣等第三方企業合作,可以看出兩家乳業巨頭都在盡力控制試錯成本。


大環境不利,開拓新業務變得更加艱難,這對于上調了盈利優先級的上市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個挑戰。內參君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統一為加碼預制菜業務,于去年下半年高薪從三全和思念挖來了不少人到開小灶團隊。但從去年到今年,該業務表現并不理想,幾個月前,團隊解散了不少人?!耙粋€月賣100萬的貨,花300萬的費用,要經銷商沒經銷商,要渠道沒渠道,公司肯定不會一直養著?!痹撝槿吮硎?。


02

雖活得艱難,但預制菜“必須”前行


雖然跨界不易,但總有公司前赴后繼。除了伊利、蒙牛,五芳齋、鍋圈兩家上市公司也在近期宣布發力凍品及預制菜相關賽道。


其中,五芳齋表示將在武漢新建速凍米面制品生產基地,賦能公司第二增長曲線。鍋圈則在火鍋食材店之外,又開了一批名叫“鍋圈肴肴領鮮”的預制菜連鎖店,主要售賣家常小炒、家宴大菜、秘制烤肉、煎炸小吃等預制食材?!板伻﹄入阮I鮮”主打社區小店,專門開在菜市場,模式和定位看起來跟味知香有些類似。



看起來,預制菜雖然在消費端被摻進了不少負面情緒和偏見,但不少大企業仍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入局,更宏觀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企查查向內參君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自去年8月起,預制菜相關企業(僅統計企業名稱、經營范圍、品牌產品包含關鍵詞預制菜、預制食品、半成品食品的企業)注冊量呈大幅增長態勢。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冊7312家相關企業,其中,今年前8個月注冊量就達到6810家,遠超去年全年4202家注冊水平。


這個數據走勢,與輿論的走勢似乎并不一致。去年9月,因為進校園事件,預制菜成了全網抵制的對象,而消費者的抵制情緒并未在短時間內消退。甚至直到目前,社交媒體上仍充斥著不少對預制菜的負面情緒和言論;“打工人逃離預制菜攻略”也成了熱門帖子。


經濟下行,再疊加這種持續性的抵制、懷疑情緒,直接影響到了那些主打C端市場的預制菜企業的生存境況。


近日,內參君通過訪問、第三方平臺查詢等方式,發現前幾年備受資本和市場青睞的幾家新型預制菜企業今年生存狀態都不甚理想,有的品牌甚至已經“消失”,存活下來的也做了大幅度收縮,勉強保命。


以烹烹袋、尋味獅、麥子媽、珍味小梅園等品牌為例,這幾個品牌均成立于2020年左右,從線上起家,成長于預制菜的風口期,均拿下過多輪融資,且多次被各平臺的頭部主播帶貨。但如今,烹烹袋、尋味獅已“查無此牌”,其中,烹烹袋早在去年輿論爆發之前就曝出停產。


而源碼和天圖資本投資的尋味獅,今年也在各大電商平臺看不到蹤影。工商信息還顯示,該品牌的主體公司“北京叢林漫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11月發生了經營范圍變更,預包裝食品銷售、冷藏冷凍食品等類目被剔除。


麥子媽、珍味小梅園仍在幾個電商平臺正常售賣,但銷量較好的幾款產品客單價都不高。另外,公司一度發力的預制菜社區店模式也未跑通。其中,麥子媽在江浙地區一度開出自營門店18家,但如今第三方平臺信息顯示,只剩溫州一家門店在正常經營。



相對而言,規模更大的珍味小梅園線下專營店在2022年底達到80多家,2023年5月在一次行業大會上,內參君與其創始人浦文明交流時,他表示珍味小梅園要走出上海,目標是能在當年突破100家。但目前,窄門餐眼的最新數據顯示,珍味小梅園的預制菜專營店只剩40家,且全部分布在上海。


關于公司的具體經營情況,珍味小梅園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整個大環境不好,我們也不便對外分享業務”,另外,其坦言“真的很難、情況不是特別好”。


事實上,不光是新興品牌,上市公司的處境也頗為艱難,幾乎都面臨著增長難題。在內參君此前統計的13家預制菜企業中,僅有3家企業在上半年實現了收入增長,前幾年一直保持著高雙位數增長的安井食品和千味央廚增速也降至個位數。同樣主打C端社區店的味知香更慘,上半年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下滑21.53%、43.37%,關閉門店一百多家。


雖然艱難,但值得慶幸的是,一直有新鮮的力量在進入這個領域。目前預制菜行業的最大阻礙,似乎仍然是消費者教育,這也是當下主流企業做得不足的地方。在8月份的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方便食品協會的孟素荷理事長提到,預制菜要想好好發展,必須加大消費者教育,相關企業更不能因為輿論選擇回避。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食品內參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yiren22亚洲综合|人妻有码中文字幕|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夜月|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