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憐舟
來源:新腕兒(ID:bosandao)
截至2019年,即時配送的用戶量達到了4.2億,訂單量達到185億單,整體用戶體量增長顯著。
人們點餐飲外賣的習慣,會逐漸轉變為生鮮外賣。
預計2020年,非餐飲訂單的貢獻率增量為63%。
生鮮和零售類訂單正替代餐飲訂單,近場電商已然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生活中購物時排名前列的渠道。
在自建運力的基礎上,代理、眾包、駐店等新模式迅速發展,運力組織變化愈發豐富。
不過,即時零售現在的物流成本仍然很高,還有很大降本增效空間,而SKU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品之外,做更多的豐富。
物流成本、SKU豐富度和用戶習慣遷移成本,這三者構成了近場電商的三大壁壘。
目前,即時配送已經可以作為快遞和倉配網絡的補充運力,玩家主要是蜂鳥和美團兩家做雙寡頭競爭,達達、順豐和閃送等快遞公司呈現差異化競爭特質。
它的商業模型和消費市場與廣域電商,呈現互補式存在。
新腕在閱讀了申萬宏源這篇《即時配送會替代全網快遞嗎?——電商快遞系列深度(一):即時配送對倉配、全網快遞行業影響探討》的研報后,有了更多思考。
在這篇近場電商的模式解讀中,我們希望在上篇“三大壁壘”的基礎上,解答如何搭建這三大壁壘?具體的做法是什么?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關注行業的你,帶來些許共鳴和啟發,或者是新的思考。
01
低成本,高坪效
2016年,馬云在杭州云棲大會初次提出新零售概念,近場零售就在這時崛起了。
即時物流對新零售是一種補充,為本地實體零售門店擴大了3-5公里的消費半徑,向附近消費者提供即時服務,被稱為“城市進場電商(零售)”。
配送時長通常在30分鐘至2小時內,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門店可以通過平臺低成本獲客,再增加店鋪曝光率,縮減門店成本。
精準把握配送時間,能拉動店內生鮮這種強調即時性品類的銷售。
例如2019年時,盒馬推出的門店倉模式盒馬mini,相對于盒馬大店,后者SKU數量達到數千種,離消費者生活距離更近,配送時間和距離縮短后,物流成本低,mini店坪效高于盒馬大店。
隨著商流增加,即時配送的運力組織形式變得更加豐富。
不同于之前的餐飲配送,商業平臺需要自營招聘騎手直接管理,導致管控成本會比較高。
后來,即時配送的應用場景、需求、品牌在不斷延展后,配送運力組織也更加多元化,這催生了即時配送以其他形式出現。
一種是代理/加盟模式。
這種模式中,平臺不會直接管理配送員,費用低、人力成本也低,代理配送員負擔重,由加盟商直接管理,一般按照片區劃分,相當于平臺間接管理。
另一種是眾包模式,利用社會運力派單接單,本身不承擔人員工資成本,可以將社會資源最大化。
這種模式分為搶單和派單兩種,搶單可以調動配送員的積極性,保證訂單在短時間內成功推送。
派單模式則是平臺運力穩定的補充,智能化訂單調度系統,能保證平臺服務品質。
最后一種是駐店模式,騎手在專門設定即時配送服務要求的門店服務。
使用這種模式的門店,對訂單規模和穩定性要求比較高,一般都是大型商超或知名食品飲料店使用,服務質量會高些。
02
各位玩家,特色不一
現階段,即時配送賽道玩家分為三種,分別是電商系、商超系和新興互聯網系。
準確的說,應該是四種。
首先是電商系,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餓了么、淘鮮達,京東到家和美團。
這三家都具備強勢的互聯網流量、充裕的資金和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是近場零售的核心玩家。
其次是商超系玩家包括大潤發、高鑫零售和永輝超市,他們由線下門店負責進貨、銷貨和配送。
以線下門店作為流量入口,多見沉淀的商品供應鏈能力,保證商品服務性,以此提供即時配送服務,擴大銷售范圍,提高店面的坪效;
還有一種是互聯網玩家,包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他們屬于生鮮垂直平臺,在居民區附近布置前置倉,替代實體門店,前置倉負責進貨、銷貨、配送環節。
生鮮有周期限制,以叮咚買菜為代表的生鮮平臺通過即時配送,培養消費者生鮮電商消費習慣,再逐步擴展標品到家服務,既可以做補充,也能深化擴展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和習慣。
最后是門店或品牌店內設的即時配送業務,也就是餐飲玩家。
蜂鳥為星巴克制定的“駐店配送”模式,精準做到出餐8分鐘,配送時效18分鐘的標準。
如果說這種做法不算是門店自己的商業模式的話,那達美樂必須算一個。
他們配送時間保證在30分鐘之內,所有外賣員均為自己的員工。
新腕在《“中國達美樂”上市了,30分鐘披薩外賣生意怎么做?》文中寫到,“達美樂是國內所有銷售渠道中,唯一一家向消費者承諾30分鐘必達的披薩公司。2021年,該公司有91%以上的披薩外送訂單是在30分鐘內送到,平均訂單時間是23分鐘,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的披薩外送服務市場排名第一?!?/p>
他們在“30分鐘送達”的基礎上,和披薩這種對溫度要求比較高的食品精準結合,一邊加強自身產品力,一邊將“30分鐘送達”做成自己的商業壁壘,再通過選址增強主力,形成組合拳。
不得不說,達美樂這家披薩店,是懂近場電商的。
或許,即時配送早已脫胎于餐飲外賣配送,是現代商業架構中的重要一環。
它的廣泛應用,是人們消費升級一個重要的信號和標志性行為。
03
如何突破三大壁壘?
近場電商想要走上主流,必須要突破三大壁壘,分別是:
即時配送物流價格、商品品類豐富性和質量問題,還有消費者遷移成本。
首先是價格,考驗企業如何控制成本,壓縮價格。
其次,是商品豐富性的問題。
新腕在《巨頭們的新游戲:為什么沖刺30分鐘送達?》文章中陳述過一個案例,“永輝是國內零售商中線上規模比較強大的商家之一,但他們的線上交易額在總市場占比中不足4%?!?/p>
原因就在于,“即時零售的消費者,對產品需求比較個性化,相對應的線下門店的商品,比較大眾化。例如護膚品小樣、一次性床單等,像這類長尾商品不適合在線下門店銷售,但恰好滿足了即時零售消費者的臨時需求?!?/strong>
也就是說,各家巨頭在布局即時配送時,需要在供應側投入很大的精力。
最后就是消費者遷移成本的問題。
畢竟消費者在傳統電商平臺上有固定的消費習慣,習慣遷移是個問題和難點。
物流成本、SKU豐富度、用戶習慣遷移成本三點,是近場電商迭代廣域電商,賽道選手突出重圍的關鍵。
在解決這三個問題后,未來近場電商可以順利突破瓶頸,成為主流配送形式的一員。
那么,要做到哪些時,才可以突破?
首先是降本空間的壁壘,如何將成本壓低到全網快遞的水平。
目前即時配送物流成本高的核心原因,是騎手薪酬,騎手日均訂單量較低,導致收入難以覆蓋成本。
即時配送的核心物流成本包括配送費和打包費,當前的配送平均成本是6元至8元,包括2元-3元的打包費和4元-6元的物流配送費。
橫向對比全網快遞,即時配送價格要高出一倍以上,列高于順豐特惠件的標準。
即時配送價格僅地域倉配模式,價格偏高
價格比全網快遞高出一倍,但訂單量卻僅是后者的40%-50%,只占通達系快遞員的10%-20%左右。
據美團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及2020年疫情期價美團騎手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超過66%騎手日均訂單量在20單以下,只有15.9%的騎手,日均訂單量在30單以上。
即時配送通達系快遞員人均送單量在100-150件,順豐快遞員是50件,京東人均60件。
收入方面,騎手平均收入是3000元至8000元,和末端快遞員一直,甚至更高。在薪酬恒定的情況下,人效不足導致配送成本很高,是全網快遞末端配送成本的3-4倍。
主要還是騎手人效需要進一步提升。
可以通過兩個方面提升。
在空閑時間段內,如下午15:00-17:00變為買菜時間或者下午茶時間,晚上19:00之后,可以是標品配送時間,例如啤酒飲料等,期間還可以穿插花、蛋糕之類的產品。
騎手還可以順手帶一兩單,保證騎手閑置時間充分利用,繁忙時段高效配送,以提高人效。
另一方面是技術算法的更新迭代,外賣末端優化,提高配送效率。利用訂單分配技術,將騎手、商家、消費者位置數據匹配,可以高效完成訂單配送。
末端角度環節,使用“無接觸配送”模式,提高末端角度效率,能提高30%-50%以上。
在騎手付出更多勞動后,結合實際情況上漲5%-15%的薪資,從人均配送單來講,其實薪酬并沒有變化,但整個運力效率高了很多。
雖然騎手薪資增加了,但整個產出效率高了很多
其次是SKU數量滿足日常需求,即時配送和倉配模式形成互補。
廣域電商有海量的長尾商品,SKU數量是項不可替代的優勢。
目前,淘寶上有3億左右SKU,是中大型商超的近千倍之多。
但在同城零售中,單個便利店和大型商超的SKU有5萬個,加上服裝店、百貨店等,全程SKU至少達到幾十萬、百萬個級別,可以滿足基本生活和用戶商品的一般性需求。
因此,近場電商的SKU數量無法和廣域電商相比。
不過,不同電商倉庫可以調貨,這種方法可以擴展同城近場電商的SKU豐富度。
這種情況下,倉配和即時配送屬于競合關系,電商倉為即時配送帶來豐富的SKU,后者作為運力補充,降低了倉配配送成本。
三種物流商角色的運營方式看出,整個快遞業打法均圍繞著“時效”
雖然即時配送優勢比較明顯,但廣域電商+全網快遞銷售長尾商品仍占比很大優勢,并且在三四線城市難以建立即時配送的物流網絡,廣域電商還會是主導,即時配送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
剛才說到的第三個替代壁壘,是用戶消費習慣遷移,而生鮮可以作為一個過渡的賽道。
生鮮具備高頻即時的購物需求,兼具餐飲和標準品購物特性,可以作為過渡賽道,消費者先習慣下單購買生鮮產品,待養成即時配送購物習慣后,再購買標品。
叮咚買菜就是個例子,他們之前平臺上全是生鮮產品,后來加入了自有品牌的預制菜,還有別的品牌的標品,進一步豐富了SKU。
人們通過下單生鮮蔬菜,感受到即時配送的便利,消費行為就會逐漸過渡到其他產品上。
最近五年,生鮮電商滲透率也很可觀。
據艾媒數據,2019年,生鮮電商行業規模達到2796億,同比增速達到36.7%,預計2023年行業規模超過8000億。
生鮮賽道在教育市場。
還有阿里、美團、京東,下下零售巨頭物美、永輝等頭部的布局,他們一系列促銷補貼力度,正培養消費者們的習慣。
這是一場零售業的變革,曾經消費者對價格有訴求,后來開始追求商品的品質,希望通過商品展示自己的品味和個性,如今,購物形式更是一種生活品質和態度的表達。
即時配送的普及和深化,代表消費者逐漸注重消費體驗。消費過程質感的提升,是另一種形式的消費升級。
此時再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即時配送會替代快遞嗎?”答案是不會。
近場電商和廣域電商,背后代表的是兩種購物需求。
前者的配送效率更強,但后者的SKU數量,前者不可替代。
近場電商可以滿足消費者即時性需求,但廣域電商最大的意義是,可以將偏遠地區的農產品銷往全國,代表的商業價值和意義不同。
兩種配送形式也并不沖突,只會出現輕度的此消彼長狀態,但不會有明顯的兩極分化。
另外,廣域電商也在加速布局即時配送,同一家快遞公司會兩個抓手做物流,整個零售市場會更加多元化。因此催生出更多機會,例如美團的閃電倉就是一種。
這種互補性,何嘗不是一種共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