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7-Eleven沒走過的路,本土便利店靠“送外賣”讓日系便利店無路可走?

文:林林
來源:青年橫財發展會(ID:xrich666)
01
情懷一般的日系便利店,
這些年卻被本土品牌壓著打?
在中國年輕人心中,日系便利店確實是頗具文藝小清新情懷的場景。△日系便利店三巨頭:羅森、7-11和全家。(圖:香港01)在香港一家7-11便利店門口,張國榮曾被拍到和同性伴侶唐鶴德牽手走過的照片。畫面中大大的7字招牌,仿佛是一種頗具后現代主義色彩的存在。在秋名山的這家羅森便利店門口,不知道冠希哥有沒有要周董微信轉賬三百塊。但可以確信的是,拓海和涼介就在這里留下無數粉絲競相cosplay的名場面。而在遼寧沈陽,當地一家羅森也因為與《頭文字D》那一家羅森高度相似的場景布局,就此引來無數年輕人打卡致敬。在中國大陸的零售經濟還不那么發達的年代,對于日韓港臺高度發達的便利店經濟,我們也十分羨慕:早些年,臺灣自由行剛剛開放,好奇的大陸游客也喜歡到能夠吃飯、訂門票、收快遞的便利店看一看,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還能在臺北的便利店里偶遇正在干飯的柯市長。爾后,日元貶值刺激國人赴日旅游消費,當地無處不在的便利店也被媒體列入打卡攻略。上述現象的出現,仿佛預示著未來7-11、羅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若能全面入華,定可以在大中華市場獲得火爆人氣。就像特斯拉國產化以后,讓本土電動車企業倍感壓力。然而,日系便利店在高調入華以后,不僅沒有像特斯拉那樣對本土同行形成降維打擊,甚至有些“水土不服”。從數據上看,在排除港澳臺三地以后,無論是人口大省還是經濟強省,如果你能臥底潛入當地便利店江湖闖蕩一番,你會發現,真正叱吒風云、萬眾仰望的那幾家,大多數還是Made in China。論起步,中國大陸的便利店行業確實要比港臺、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更晚一些。不過,從南方到北方,不難發現本土便利店產業真不缺“狠人”??吹奖就帘憷甑倪@股“狠勁”,日系便利店想要在中國出圈破局也沒那么容易。例如在東莞,成立于1997年的美宜佳在2021年就擁有了全國第二多的門店數量,僅次于中石化旗下的易捷。去年11月底,美宜佳的門店數量更是突破了3萬家。在天府之國成都,深耕成都20余年的紅旗連鎖更是發展成為A股首家便利連鎖超市上市企業,旗下的3600余家門店早已深入大成都的23個區(市)縣。而在《2022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榜單中位列全國第二的山西太原,唐久和金虎這兩家本土便利店在此“相愛相殺”將近20年,愣是將冷空氣經常在此下沉的太原捧成了便利店的熱土。02
“即時零售”這一招,
7-Eleven和全家怎么就做不到?
中國本土的便利店品牌,確實有一股狠勁,哪怕這些日系便利店能夠從北美一路威風闖到港臺地區,但只要深入大中華腹地就免不了交學費,本土便利店不信什么是戰無不勝:“不管你日系便利店到底有什么背景,進了大中華腹地,就別想只手遮天?!?/strong>日系便利店入華以后的處境,確實像極了《古惑仔》里提著西瓜刀領著一眾兄弟到人家小區里鬧事的烏鴉:原以為自己身上的江湖氣息能把小區居民嚇尿,沒想到遇到牧師領著二十多年老街坊前來救駕,把囂張無比的烏鴉搞得兩股戰戰,認慫退場。在情懷這方面,日系便利店大可以靠著自身的品牌溢價,讓本土消費者前來打卡消費,畢竟這些年7-11和全家老早就從北上廣開到了五環外,新店開業也有潮男潮女來打卡。然而,再璀璨的煙火也有謝幕的時候。本土便利店未必能像日系便利店那樣,在新店開業時搞得門庭若市,但平日里陸陸續續的客流有如過江之鯽,紛至沓來。面對日系便利店在品牌價值方面的永垂不朽,本土便利店能讓他們明白什么是細水長流:本土便利店要想做大做強,肯定少不了在商品、服務體系等方面順應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因此不少本土便利店也會在商品性價比、在地化改良、區域供應鏈等方面建立起一套“技術護城河”。例如前文提及的山西唐久,在他們家的門店里,你能吃到山西特色小吃過油肉,也能買到現磨咖啡和網紅甜品,甚至是繳電費拿快遞。 為了不讓顧客因為吃關東煮錯過電影開場,唐久直接上線外賣服務,讓顧客直接打開美團App,點關東煮外賣送到電影院,不僅省下點餐、排隊、結賬等環節,也省下不少通勤時間。 說起山西唐久這家本土便利店品牌,其誕生的故事也十分有趣:1998年,正在日本旅游的山西商人楊文斌,看到當地隨處可見24小時便利店,很受啟發,決定將這種商業模式帶回國內,因此也就有了他后來創辦唐久便利店的故事。與日系便利店相比,如今的唐久及其同行在商品、服務等方面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傳統的便利店插上了“即時零售”的翅膀,消費者購買便利店的商品也能像叫外賣那樣輕松簡單。這些年,也有越來越多像唐久這樣的本土便利店,正在all in即時零售新賽道,在賽博便利店這樣的新場景中,找到了更多的新增長曲線。以“便利店+外賣”模式為代表的即時零售,正在讓本土便利店有更多機會博出位。在接入美團App以后,僅用30天時間,廣東天福的即時零售訂單同比大漲116%。同為擁抱即時零售業態的傳統便利店,湖南的新佳宜便利店在去年底更是做到了用11個月的時間,讓即時零售訂單量同比增長202%。值得一提的是,像廣東天福、湖南新佳宜這兩家本土便利店品牌都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底蘊。廣東天福2004年從東莞發家,業務逐步發展到周邊省市,如今全國已有6000多家門店,在“2021年中國便利店TOP 100”榜單上名列第4位。而在同一榜單上名列第23位的新佳宜是2007年在湖南長沙成立的。這家湖南本土便利店品牌通過長沙這一中心城市,逐步拓展至周邊地市,憑借著600余家的門店數量成為湖南便利店行業的榜一大哥。當本土便利店靠著即時零售業態找到新的增長空間之時,我們也能看到在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出現了顯著變化以后,這些看似傳統、保守的本土便利店,也在美團等即時零售平臺的幫助下,讓中國消費者不僅能吃得更好,也能生活得更好。03
本土便利店,
靠“送外賣”反超日系
去年11月底,2022中國便利店大會在廈門召開。據了解,廈門便利店發展指數連續三年全國第一。換言之,而今的廈門,也是當之無愧的“便利店天堂”。這些年,生活在“便利店天堂”的筆者也發現,哪怕我不常去便利店買飲料、吃關東煮,但生活中總是少不了需要便利店來“救駕”的時候:因為“即時零售”這一新業態,我不管上班還是在家,都會打開美團App直接才便利店買東西。在遇到像是找不到螺絲刀、衛生紙用完了這樣的緊急情況的時候,美團的即時零售業態真可以幫上大忙。在我的公司里也有不少同事為了不吃外賣堅決帶飯上班,但是美團這個App也不舍得刪,因為他們很清楚,這個App不一定能用來點外賣、點奶茶。比如,他們可以通過美團,在附近便利店的線上門店下單,購買急用的各類生活、辦公物資,30分鐘就到家了。是的,對消費者而言,即時零售也讓他們無需暫停手頭的工作或是游戲,無需到便利店排隊,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從筆者在微觀層面的觀察來看,即時零售這樣的商業模式,也給身處“便利店天堂”的便利店從業者們提供了更多的增長空間。倘若沒租到黃金地段的便利店業主也不至于被“卡脖子”,而是靠著即時零售“彎道超車”。在新消費領域,這些年國內也有不少從業者會去日本走訪調研,考察當地市場的發展經驗。然而,便利店這樣一個看似是“舊消費”的場域,而今的自主便利店,真的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2022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中,畢馬威中國零售及消費品行業主管合伙人林啟華曾指出:中國人口超14億,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以及城鎮化率的顯著提高也為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便利店滲透率仍然較低,便利店市場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中國本土的便利店產業仍將加速發展,通過其強大的造血輸血功能,在刺激消費、推動實體經濟、提供就業等方面創造價值。有了即時零售在背后推波助瀾,未來便利店行業也將繼續乘風破浪。但凡是看過無數歐美日韓的影視作品的中國消費者,難免都有羨慕當地人頗有小資生活的時候。但在這些年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本土企業在商業模式上的大膽創新,也讓我們不再羨慕異國他鄉隨處可見的咖啡館和便利店,畢竟包括即時零售在內的商業創新也讓我們享受到了更有品質感、價值感的消費體驗,甚至讓我們沒有太多必要去羨慕外國人的小資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