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步搖
來源:明亮公司(ID:suchbright)
商超或許是過去式,但加入體驗式可能會有不同。
2023年,一家多業態集合店品牌阿珍與大田JOYE&SAM(簡稱:阿珍與大田)在上海開業,創始人是原ART021藝博會創始人周大為。
阿珍與大田采用的是日超夜酒模式,營業時間也是從早上的10點到凌晨的2點,整家店占地面積超2000m2,一層包涵零售區域、三處透明廚房以及用餐區、還有一處生活體驗區,其中零售區域涵蓋生鮮、蔬菜、水果、有機食物、干糧雜貨、水飲、日常用品、零食等品類。
在零售和餐飲之余,辦活動也是阿珍與大田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門店開設各類市集、生活課堂和文化沙龍等。
周大為在2020年創辦了面食品牌珍田家,在珍田家之前一直從事商業地產運營,ART021藝博會和TX淮海中心都是他主導的知名項目,在他看來,未來時代的消費應該是社區型、人群型和品牌型的,基于這些理念,他認為他可以做出新的業態來。
「明亮公司」近期訪談了阿珍與大田創始人周大為,他闡述了對體驗式零售的理解。在做珍田家時,他就發現月銷售額做到200萬元時,再做大就反而會虧錢了,如果要維持住初心,可能只能去做體驗業態。
據他表示,阿珍與大田在上海的綜合門店不會超過2-3家,目前首店在衡山路,也是因衡山路客群調性符合業態,除了綜合門店,還可以把各個業態拆出來單獨做,“我們會先在上海開,再考慮去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開?!彼硎?。
在餐廳部分,根據不同城市有不同定位,“當地缺什么我們就開什么。”他表示,比如上海不缺西餐反而缺中餐,而成都和廣州有自身中餐偏好,應該打西餐。
在零售部分,目前零售的SKU是3000多個,“以后也會維持3000多個。”他表示,“未來我希望3年以后能達到50%以上是自營產品?!?/p>
在客群上,阿珍與大田主要面向中產人群,女性偏多,零售主要以食品為主,其客單價在80-100元左右,定位是相對性價比,“用二流或三流的價格去買一流的體驗,這才是真正的性價比?!彼硎?。
在差異化上,周大為認為,核心差異還是在提供體驗。門店可以幫客戶選酒,在門店餐廳吃到的所有食物都可以在門店購買到,一切圍繞體驗。就像對比新華書店和蔦屋書店,“我們更愿意定位于類蔦屋書店的模式。”
有餐廳也有零售,在后臺供應鏈上確是統一的。雖然有不同餐廳,但不同餐廳用的原材料是相似的,所以采購供應鏈體系可以共用。在內部管理上,廚師負責設計菜單,但“最后做生意的人來審核菜單?!彼硎?,這樣能平衡創意和生意。
阿珍與大田銷售的商品是精選過的,做的是類買手店業務,在整體業態上,會是意大利美食超市Eatly和美國零售商Trader Joe的綜合,“體驗上會像Eatly,但商業模式和工業模式會走Trader Joe。”他表示。
阿珍與大田要實現盈利最直接的方式是提升坪效?!?strong>我的目標是坪效要做到8萬元以上。”他表示,門店每天都會做文化體驗活動,如酒會和餐飲搭配等。且這些活動可以和供應商或品牌一起合作,“品牌來做活動也是賺錢方式之一?!彼硎?。
做活動是深度運營的一部分,周大為認為,一是本身自己做文化出身;二是做文化有壁壘,沒那么容易學,“深度文化運營不能標準輸出,這是我們的壁壘?!彼硎?,互聯網的流量邏輯是沒有護城河的,運營能力才能成為護城河,“基于不同地方的定位是創意和生命力,不能標準化?!?/p>
且文化消費正在變得可變現。比如LV和草間彌生的合作產品就很快賣空了?!?strong>我相信未來消費零售不再是購買所謂的便宜性價比,未來的零售是投資而不是消費。”他表示,年輕人考慮購買某個產品會更多考量該產品對自身有何價值。
談到當下的商業地產,他認為,當下的商業地產和零售已經融合了,“很多零售的商業模式反而變成了商業地產?!痹诨ヂ摼W出來之后,所有產品最主要的是價格問題了,這也逼著商業地產轉型,讓他們提供除了銷售產品之外的體驗,“按地產邏輯已經做不好商業地產了,現在更應該是做零售做媒體做綜合文化媒體公司,只不過賺錢的模式是租場地或賣產品。”
所以當下很多做零售的人反而進入商業地產,因為他們理解運營,而地產公司人進入零售公司幫其拿地,“最后都變成了一種類型公司,只不過每家成本結構不同。”周大為表示。
以下為訪談(有節選):
Q:明亮公司
A:周大為 阿珍與大田創始人

(阿珍與大田創始人周大為,圖由受訪人提供)
SKU維持在3000多個,未來50%產品會是自營品牌,核心差異化是提供體驗
Q:在做阿珍與大田之前的創業項目是珍田家?
A:BAI最早也是投了珍田家,之后又投阿珍與大田。珍田家注重產品健康和安全,所以食材用的很好,但整個互聯網品類并不是往這個方向走的,互聯網品類以價格為競爭核心,這和我們做食藝復興非常不符合。
珍田家到每月銷售額兩百萬元時,我們就發現再做大反而會虧錢了,因為流量越來越貴了,渠道一打開,經銷商、MCN和網紅價格就亂了,整個就控不住了,對我們這種想做好食品的品牌來說,互聯網生態太糟糕了。所以我們想怎么維持住食藝復興的初心,可能做一個體驗業態會更合適。
珍田家是我創業20多年第一次拿投資的項目,融資也不是為了錢,主要是想正式進入資本市場,從一開始就按資本市場的邏輯去發展,因為消費要做到規?;枰度胄枰Y本認可,融資是為了建立供應鏈、銷售體系和搭建團隊。
在做珍田家之前,我更多是做商業地產運營,ART021藝博會是我最知名的項目,還有TX淮海中心也是我們運營的,TX也是通過藝術、社區和細分市場的結合定位的年輕力中心的概念,也讓我們看到未來時代的這種消費應該是社區型、人群型和品牌型的,基于這些理念,我們可以做出一個東西來。
Q:開店計劃是怎么樣?
A:上海最多不超過2-3家,浦東浦西各一家。我本人在衡山路長大,且衡山路的客戶群體調性符合我們業態,所以我們第一家線下門店放在這里做。我們不一定要做大的,也可以把每個版塊單獨拆分出來做,我們會先在上海開,接著會考慮去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開。
我們的餐廳開在不同城市會有不同定位,當地缺什么我們開什么,比如上海不缺西餐,反而缺的是中餐,成都和廣州有自己的中餐偏好,應該去打西餐。
Q:門店SKU大概多少?
A:零售的SKU目前是3000多個,就大概會維持在3000個左右,去換不同品牌和商品,未來我希望50%以上產品是我們自營的,這個希望是3年以后能達到。
在品類上,我們會首先選毛利最高的產品,二是做別人做不了的產品。我們不會做酒,因為就是看品牌賽道,我們會更多做零售和醬料的東西。
Q:客群是怎么樣的?
A:我們想要的是有普世價值的客觀人群,這樣的人群目前更多是一線城市的中間人群。阿珍與大田一切都圍繞食藝復興,即尊重本質、尊重廚師文化、尊重食品安全和尊重食品故事,讓美食變成一種文化。
我們的客戶是對食品有尊重的客群,是喜歡看藝術展喜歡lululemon的客群,總體看是經濟能力都還不錯,大概是中產的水平,目前也是女性偏多,消費本身就是以女性為主的時代。
我們定位是相對性價比,我們零售客單價大概是80元-100元,過去對性價比的理解可能是便宜,但我覺得性價比的意義在于相對東西本身價值的性價比,我們的性價比是用二流或三流的價格去買一流的體驗,這才是真的性價比。
Q:你們怎么找到更精準的用戶?
A:我們要的客戶群,騰訊、抖音和阿里都給不了我們,因為他們對流量沒有這么精細。他們有的流量池只有相對關聯標簽,但他其實不知道實際購買客群,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做一個營銷活動,在自己私域體系里,能清楚了解客群標簽,這才是我真正要的有價值的資源,流量對我們來說沒有用,品牌價值才是轉化的最后目的,只有用戶覺得這個品牌是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才是品牌力核心。過去流量跟品牌關系不大,但會員邏輯就不一樣,會員是自己主動加入的,有價值綁定,用戶會一直回來。
Q:阿珍與大田在零售上的差異化是怎么樣?
A:我們的核心差異化還是要提供體驗,比如選酒,零售門店不會幫客戶選酒,我們這邊可以基于客戶喜歡的菜式幫其選酒。我的差異化就是賣體驗,在我們店里吃到的東西都可以在門店賣到,一切都圍繞體驗。零售賣商品差別不會很大,尤其是化妝品差異更小完全是品牌導向,但我們可以增加體驗,且沒有增加價格,在別的餐廳這些酒甚至要加價四五倍,這就是性價比。
我們不是跟Costco和盒馬對標,我們并非定位超市,Costco定位是批發邏輯的會員中心,盒馬是圍繞2公里社區,就像蔦屋書店和新華書店的區別,我們更愿意定位成蔦屋書店那種商業模式。Costco的會員目標是篩選客人,靠供應鏈賺錢,但蔦屋書店會員核心是變成了信用卡。
Q:門店業態這么多,供應鏈會復雜嗎?
A:我們已經解決了標準化問題。雖然我們有不同餐廳,都是同樣的中央廚房打造的,不同餐廳用的是同樣的牛肉和豬肉等原材料,采購供應鏈體系就可以綜合起來。廚房是公開的,廚師有個性,但要用工業化運作方式。就像LV集團,他們把每個品牌設計師都放在最前面,但設計師從來不能參與產品和運營管理,設計師出設計理念出時裝周產品,公司的產品和財務體系負責把這些設計變成產品,LV集團能做大的原因在于,把文化人抬在前面,非常會賣文化,但把賺錢的人放后面。
我們每個餐廳都有廚師,廚師都能設計菜單,廚師有設計是文化人,但最后是做生意的人來審核菜單,來看菜單是否能標準化。
單獨做餐廳或者單獨做零售,供應鏈都會很復雜,但我們把供應鏈都集中在一個體系部門,這個部門跟研發部一起去找適合供應商,我們現在就三個事業部,事業部各自抓KPI銷售和選品,其他都歸中央管理部管。我們對每個菜都有標準工序,我們招廚師的前提就是要先接受這套工序。
業態對標Eatly和Trader Joe,未來所有零售消費的邏輯是投資
Q:在業態上,你們對標的業態是什么?
A:過去商超賺錢模式是二房東模式,在商超里給品牌放跟品牌要入場費,商超需要更多品牌進來,但我們要做的是買手店模式。我們不跟品牌收入場費,但我們要精選品牌,在商業模式上,我們會更接近美國零售商Trader Joe。
Trader Joe能活下來的一個原因是他們80%商品都是自有產品,SKU非常少,每個SKU品類是3-4個,年營收約1000億元,體量絕對比不上沃爾瑪,但單一品類的進貨數量比他們都要大,所以產品成本也更低,這就是他們的商業模式。我們會走這樣的商業模式,但我們要更體驗一點,會更像意大利美食超市Eatly一樣,我們會學Eatly的運營模式,但商業模式和工業模式會走Trader Joe。
Q:過去大家提到零售,會講Costco和山姆,為何你們會更對標Eatly?
A:一是,本身我們是做文化出身;二是做文化有壁壘,沒那么容易被學。大公司無法做深度文化運營,這些都不能標準輸出,這是我們的壁壘。我們不能跟大公司競爭供應鏈和體系,就需要找更精準的產品。
過去的商業被互聯網洗劫太厲害了,但很多品類不靠互聯網活著,比如白酒、醬料等,這證明其他品類有生存空間。而在藝術層面,藝術以前是高大上的,但今天中國每年有16億人次去博物館買票看展,這些都是我的目標客群,現在基于藝術的消費正在變得很龐大,比如去博物館,要喝奶茶吃蛋糕都是消費,藝術是個極大產品,今天的文化產業和零售產業其實都跟藝術相關,而且跟藝術的合作可能更直接轉化成了消費,比如LV和草間彌生合作的產品賣空了。
Q:這也是未來消費的趨勢之一?
A:我相信未來消費零售不再是購買所謂的便宜性價比,年輕人更多會考慮購買這個產品對我有什么價值,未來所有零售是投資,而不是消費。年輕人購買這個產品是精神投資或是物質投資,對身心有幫助或金錢有回報。
得物的價值其實就是讓用戶買的東西是可以保值的可以賺錢的,如特別版球鞋、藝術品和藝術衍生品。美國已經證明了消費者不是在消費,因為美國也沒有閑錢去消費了,美國的年輕人都在買NFT這些,我認為這才是未來的消費。尤其男性是更理性消費,買東西的核心是真能賺錢,買了能穿,穿了以后還能賣錢。
我是做藝術出身的人,我做零售也不是在零售,我們更多是在賣文化。最近幾年中國的核心消費品靠直播,但這是非常不符合邏輯的,制造商、品牌方和供應鏈都賺不到錢,直播的人和平臺賺錢,這是不對的,這是搶奪,不應該以這種方式把財富集中在個人身上,而且這樣培養出來的消費者我也放棄了,我們想要的是為更好消費和體驗買單的用戶,我們也使用金融的方式去理解人的消費,我對消費的理解也是投資回報,品牌能賺到錢能賺到感情。
我們要賺錢最簡單也是要提升坪效,現在零售做的好的坪效是2萬元,做到5萬元的坪效就是很好的了,我的目標是要做到8萬元以上,我們會每天做文化體驗活動,做酒會、做餐飲搭配會等等。
我們的活動會跟供應商或品牌一起合作,我們SKU少,所以我們跟品牌和供應商都很熟,他們也可以把我們當成廣告公司,我們賺錢方式之一是讓品牌來我們這里做活動。
我們可以分成可以共贏,而品牌本身也有這部分預算。對品牌而言,這也是更直接觸達的方式,比如品牌要做經銷商大會也可以來我們這邊做,這樣不光收入多元,還能把人的成本轉化成收入。以前品牌要做活動,是出錢請人做,但現在可以是一起做,不僅是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創造出了一個環境給他們重視感和調性,我們為他們創造了物理空間、虛擬空間和線上內容。
Q:什么時候發現互聯網生態糟糕?
A:我們在2020年做完618就感覺到了。我們那時剛破200萬元,但我非常焦慮,因為我們帶來的新客很多都不是復購型客戶,客戶是從直播帶來的,更多是基于達人而非關注我們品牌。電商平臺一直跟我們說,價格不能那么貴,必須要跟哪個品牌對標,我認為對標只會讓產品同質化,而且沒有足量湯底和原料也無法吃出面的好。
所以我當時很焦慮,因為如果繼續這樣做會有什么意義。電商平臺和直播渠道把消費者養壞了,且發展好的品牌也不一定都在直播,有些在線下有些在私域也做的很好,但像完美日記即便是鼎盛時期,它都沒有賺到錢,我認為這是違背生意邏輯的,生意就該回到本質。
我是抵觸現在互聯網時代的這種流量邏輯?;ヂ摼W的流量邏輯是沒有護城河的,運營能力才能成為護城河,運營能力、管理能力和文化能力,有些可以標準化,但不能標準化的是我們給每個地方基于其城市和客戶需求的定位,這是創意和生命力。
Q:商業地產運營最近的變化是什么?
A:商業地產現在也很卷,因為要扣到點才能盈利,所以要做好商業地產就要懂零售,現在反過來很多零售的商業模式反而變成了商業地產,比如話梅和文和友,商業模式都融合了,其實邏輯是一致的。做商業地產還是做零售無外乎就是站在客戶的角度考慮客戶的需求,提供需求再在需求的基礎上賺服務或產品差價,只不過看服務的客戶群不一樣,需要明確知道客戶群需求或下一代客戶群需求是什么,比如我之前做的ART021,用了10年時間打造出中國最大的藝術愛好和收藏的人群體系,而且持續產生交易,所以我很清楚知道如何打穿每個細分市場。
現在做商業地產按照地產的邏輯思維已經做不好了,現在其實更應該是在做零售、做媒體,其實應該是綜合文化媒體公司,只不過賺錢的模式是租場地或賣產品。提供的內容最主要本質是代表這些服務提供什么價值,提供價值概念再讓終端買單,再去搭建中間所有生態體系,這個過程其實跟互聯網公司沒有區別。
現在反過來看,互聯網最開始要去中間商,現在反而成了最大的中間商,互聯網創造了這些,自己也變得越來越賺不了錢了。互聯網出來之后,所有產品最主要的是價格問題了,就要逼著商業地產轉型,讓它提供除了賣東西之外的體驗。
商業地產公司變成了商業地產體驗,但傳統的地產公司過去一直在做差價,無法了解深度運營,現在做零售的人反過來做商業地產,他們就理解運營,而做地產的人進入零售公司幫拿地產項目,最后都變成了一種類型的公司,只不過每家成本結構不太一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