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生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ID:lifeweek)
01
“臨食工”初體驗
銀河SOHO毗鄰二環,下班高峰期經常堵得水泄不通。丫丫在這里的寫字樓上班,為了躲避高峰期,她習慣在下班后到公司樓下的臨期超市逛逛,在這里選購臨期面包作為第二天的早餐。除了面包,丫丫的吃穿用度基本上都可以在臨期超市解決,可謂重度的臨期產品使用者。“你一旦入了臨期食品的坑,就很難正視正常的消費品價格”,在她的推薦下,我決定做一天“臨食工”。
“臨食工”這個說法來自豆瓣小組“我愛臨期食品”,組長小影2020年建組以來,小組規模逐年擴大,現在已經有93988名小組“臨食工”,他們在小組里分享“好物推薦、避坑指南以及新人請教咨詢”。
丫丫陪我進了她常逛的一家店,她介紹,“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同事中間開始流傳一種說法,銀河SOHO是臨期食品的耶路撒冷,因為在這里四家臨期超市扎堆”。臨期超市的布局和普通超市一樣按照商品品類擺放,零食區、日用品區、酒水區、冷藏區、早餐區,相關產品既有進口的也有國產的。與普通超市不同的是,標簽上的價格確實便宜,不僅標注了原價,還用更大的字標注著臨期價格。對于普通消費者,對比兩個數字之后,的確會激發購物欲。丫丫說,“購買臨期產品,第一看品牌和價格,第二個仔細查看生產和到期時間”。
根據丫丫的方法,我以淘寶“雙12”的價格對比了臨期價,并查看每一件放進購物筐的產品的到期時間。韓國的品牌呂洗發水淘寶價88元,臨期價34.8元,到期日2024年5月;紐西小精靈牙膏淘寶價54.9元,臨期價5.8元,到期日2024年4月;花王眼罩淘寶價44元,臨期價19元,到期時間2023年3月。最讓我感到震驚的是,這里上百款的進口紅酒每瓶只賣兩位數,我從中挑選了兩款產地比較有保障的法國波爾多紅酒,一款法國雅艾莊貝爾熱拉克干紅原價188元,臨期價59元,到期時間2024年11月;法國拉蒙貝哲珍選干紅原價199元,臨期價49元,到期時間2023年6月……雖然超市里商品琳瑯滿目,但有些有型號的商品,因為是臨期的緣故,會有斷碼的情況出現,比如,女士的夜用衛生褲,只有M碼在賣,L和S已經售空。
很快,我的購物籃裝滿了,我到購物臺結算時,原價945元的商品只需要支付369元。如果注冊會員,還會有積分返券用于抵扣現金,如果再使用××銀行的卡支付,還能立省10元。一通操作下來,我最終以359元購得了平日千元左右的產品。這讓我花錢之余享受到了“撿漏”的愉悅感,我和丫丫分享這種體驗,她說,“臨期超市會讓人有一種生活在10年前的感覺,它就是時間穿梭機”。
我的第一次“臨食工”初體驗是新奇的,仿佛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為了驗證便宜的臨期商品的口感,我當晚打開了花49元買回家的法國紅酒,并給我懂紅酒的同事發去詢問,灌裝于2021年11月的紅酒適飲期可以多久?他說,兩年之內開沒有問題。我所購買的紅酒最佳飲用期還有兩年,顯得性價比十足。這次臨期消費讓我算了一筆賬,如果我每次都只用三分之一的價格購買到安全品質的商品,那么一個月的日常開銷將會節省2000~3000元。我一下子理解了“臨食工”的快樂,相比需要花大量時間搞清楚網上各種“薅羊毛”規則的返券、打卡等方式,臨期購物顯得簡單實惠。
02
臨期偏見
“我愛臨期食品”的組長小影生活在廣州,她回憶,在幾年前,臨期食品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成為潮流,專門的臨期超市并不多見,很多臨期折扣產品會出現在一些小型便利店的專柜,售賣的大多是臨期的面包、牛奶等。她習慣每天下午4點在便利店里以半價買第二天就會下架的面包。有一次,她將這種節約錢的方式和同學分享時,她的同學好意提醒她,臨期產品不要吃,對身體不好。
關于消費臨期食品為何會被認為不安全,我采訪了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他說:“臨期產品其實9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剛開始,一些小店通過某些特殊的渠道獲得了有價格優勢的臨期商品,主要以食品為主,他們會以打折或者甩賣的方式吸引消費者。而這些低價商品大多數是在市場上銷量不好的,或者是一些低端雜牌,所以大家早年對‘臨期’的印象就是便宜,但不一定是好貨。而現在的臨期商品,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是正規品牌,尤其是一些進口品牌深受消費者青睞?!?/strong>
我還注意到,我購買的商品離到期短則一年,長則三年,那么“臨期”這個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呢?
2012年,北京工商局發布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比如:保質期一年以上的,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保質期6個月但不足一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20天;保質期90天至半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5天;保質期最短的奶類、熟食一類少于15天的,臨期為前1天至4天?!栋胧熵斀洝吩泩蟮?,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臨期超市,出于庫存和成本考慮,通常會拒絕接收保質期過了2/3的國產食品和保質期過半的進口食品,在一般的便利店,每周則要更換20%以上的商品,銷量不合預期的就會被下架。所以,在相對有規模的臨期超市,你很難看到真正臨近保質期的產品,當然面包一類食品除外,因為它的保質期本身就很短。
臨期產品消費在國外已經形成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鏈,但在國內尚不算完善。除了在產品上標注保質期,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家往往還會根據臨期時間標注“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賞味期”,方便消費者酌情選購,越是臨近保質期的產品折扣力度會越大。我詢問我去過的那家臨期超市店員,目前超市里的折扣定價是否和臨期時限有關,他說:“沒有一定的關系,只要在貨架上擺放的產品都能保證食品安全,如果是特別臨期的產品,會提前下架。商品價格多與進貨成本相關?!?/p>
除了對“臨期界定”的好奇,我關注的第二個問題仍是關于現在市面上臨期產品的安全性。針對這個問題,賴陽說:“臨期食品的安全性一般是可以保證的。設置保質期是企業承擔責任的期限,尤其對于一些國外原裝進口過來的產品,由于其貨運周期、物流周期比較長,在中國市場消費者對品牌認知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產品商家會根據當地市場情況標注保質期。所以,保質期與可食用安全性不直接掛鉤兒,商品上標注的保質期實際上遠遠短于可食用保質期?!?/strong>今年4月,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大部分食品在保質期還剩20%~50%的時候,會迎來一輪銷售高峰,叫作“臨期效應”,薯片、方便面、飲品、餅干等對時間要求較低的加工類食品是“臨期界”的暢銷品。
國內對于臨期食品的觀點在近兩年畫風突變,小影的觀察是,“我愛臨期食品”小組涌入的年輕人數量近一年呈幾何型增長,他們大多受媒體宣傳以及社交媒體上“臨期”博主的影響,關于臨期話題的筆記在小紅書上超過8萬篇。臨期消費者的理念產生變化,他們相信“用打折的價格,享受不打折的美味”,吃臨期食品不是因為窮,而是一種更聰明的生活方式。
從“我愛臨期食品”小組的帖子中我發現,臨期的市場也暗藏著很多消費的坑。比如有人在線上買過過期的臨期商品,也有買到的臨期商品包裝嚴重破損,甚至影響到了食用安全的,還有人在線上買到過臨期的假貨。小影提醒那些喜歡購買臨期商品的朋友,一定要在正規的臨期店鋪購買,并且要重點關注保質期。
03
臨期消費為何時髦?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里,喜歡“薅羊毛”“撿漏”的主流群體應該是中老年人,他們是“物美價廉”的倡導者和捍衛者,上海有一家規模不大的社區臨期商店,無論是商品的擺放、分區都顯得隨意且凌亂,只見叔叔阿姨們拖著行李箱和大包把這里當作了淘寶勝地。為了寫這篇文章,我也曾試圖在北京尋找是否有這樣并非大型連鎖的臨期商店,但發現毫無收獲,這種服務于社區的中小型臨期便利店并不是當下的主流,更多是連鎖的進口臨期超市。這樣的超市選址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繁華商圈,目標用戶畫像以都市白領為主,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低收入者或者中老年人,所以無論購物環境還是商品選品都比較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并沒有“清倉甩賣”的廉價感。
據艾瑞咨詢在今年1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在2020年中國消費者調查中,超過四成消費者表示愿意購買并向身邊的人推薦臨期食品。報告還顯示,中國臨期食品消費群體以中青年為主,其中26歲至35歲的占比為47.8%,不少消費者傾向于在大型商超購買臨期食品。
為什么現在臨期產品開始吸引年輕人?
“我愛臨期食品”小組每次申請加入都需要填寫入組申請理由。小影說:“90%的申請者都會填寫‘窮’,這里面當然有一些調侃的成分。但據我觀察,申請入組的年輕人主要以學生和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為主,他們的的確確收入不高,但依然對品牌有執念,臨期商品滿足了這個群體?!?/strong>
丫丫告訴我,臨期食品吸引她的最關鍵的因素當然是便宜的價格,然而在價格的背后,她在購買臨期產品的過程中也體驗了“嘗鮮”的樂趣?!拔铱粗械哪硞€品牌的面膜,原價80多元,但臨期只需要20元,如果是原價,我并不會舍得換掉我之前的而嘗試新品牌,但臨期不會給我帶來這樣的糾結。通過不停地嘗鮮,我最終能找到最符合自己膚質的品牌,這和在品牌專柜里試用小樣的體驗感是一樣的?!?/p>
《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00億元。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也說,每年有210萬人在淘寶挑選臨期商品。這是一個上百億的消費市場,臨期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香餑餑。線下臨期超市的第一梯隊,全國門店達100多家。
但賴陽分析,“臨期食品現在固然火爆,成為風口,但實際上它突然大規模發展是不是會成為一個巨大商機,我持謹慎觀望的態度。它成為風口的時間是在疫情期間,零售商按照原有的訂單生產產品,所以積壓了很多商品而成為臨期。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商家一旦對銷售規模重新進行調整,臨期產品的大批量供應就不一定能得到充分的保障。當然,這類超市也可能在前期用‘臨期商品’占有市場,之后用其他的產品做商業轉型”。
除了全品類的臨期產品超市和線上平臺,近些年還有一些垂直類的臨期食品線上平臺也發展起來。有一款與臨期烘焙食品有關的平臺小程序,打開它,你能看到附近正在售賣臨期食品的烘焙店和日韓料理店。目前這個小程序已經開通了30個城市,200多個品牌入駐,有近3000個商家的產品。烘焙食品比較特殊,商家必須現做,只在當天售賣,過了時間只能舍棄,這無疑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于是這個小程序在環保上有一個有趣的嘗試,它并不提供外賣服務,只能用戶自取,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負責、適度的消費,同時還能讓年輕人找到一種“附近感”。
丫丫此前在NGO工作過兩年,對國外臨期食品的非盈利組織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她提到,“臨期食品在國外的發展非常良性,很多公益組織或者慈善機構將臨期食品引入救濟體制,從而使大眾對臨期食品提倡的環保意識有了強烈的接納感”。她舉了幾個例子:美國有一家叫Daily Table的超市,超市里大部分都是當地供應商捐贈的臨期食品,他們把這種食品加工烹飪,為顧客提供便宜的即食餐;英國一家叫A Food Waste Supermarket的超市是由慈善機構開設的,人們可以不付錢而是通過勞動換取臨期食品;德國還有專門的公益組織機構叫“救濟餐桌”,他們從超市里回收臨期食品分發給窮困群體,只象征性地收取一歐元的費用。“如果國內有相應的組織發揮臨期食品的社會價值,我想,臨期食品的商業價值也會得以提升?!毖狙菊f。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