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雄踞世界產量第一的味精產業正在因產能過剩而備嘗苦澀之味,近日又遭遇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但中國味精行業毫不畏懼,正在積極應訴。同時為提高行業競爭力,味精行業正在淘汰落后產能,積極轉型和重組。
“雙反”只是外患
美國商務部近日宣布,將對中國輸美味精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中國發酵工業協會味精行業分會有關人士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銷往美國的味精不存在傾銷和補貼,中國味精行業更不存在壟斷。
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今年9月,以生產味精聞名的日本味之素北美分公司提出申訴,宣稱中國企業獲得政府補貼,在美進行傾銷。目前認定的傾銷幅度為64.77%至204.69%,補貼幅度高于2%。根據美國貿易救濟案處理程序,展開“雙反”調查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預定今年11月18日前后進行初裁,如果認定對美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美國商務部將繼續進行調查,直至今年12月作出反補貼初裁,明年3月作出反傾銷初裁。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2年中國味精對美出口總額約為3690萬美元,較2011年略有下降,但比2010年出口總額翻了一番。
味精行業真的存在補貼嗎?記者查閱證券時報網獲悉,5月20日蓮花味精曾獲政府補助215.3萬元。對此,味精行業分會人士表示,這筆補助主要用于公司償債、補虧和重組,與政府補貼無關。至于是否存在傾銷,這位人士坦承,目前我國銷往美國的味精價格是低了些,但還是有利潤的,并不存在以低于國內市場價格或低于成本價格拋售到另一國市場的行為,因此不存在傾銷。另需強調的是,我國有很多味精企業,而這些企業相互之間是獨立的,因此也不存在行業壟斷。這位人士表示,9月份全行業就接到了美國將對中國味精進行“雙反”的消息,目前正在積極應訴。
其實,美國“雙反”只是外患,這位人士坦承,由于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等原因,目前國內味精生產企業生存狀況堪憂,大量味精生產企業已經關閉,比如長江以南已經幾乎沒有味精生產企業了,而黃河以南情況也不樂觀。至于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這位人士解釋道,由于味精行業技術門檻不高,雖然生產污染重,但又是個重資產的項目,投資成本較大,因此很受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歡迎,這也導致了目前產量大大超過需求。因此旨在提高行業競爭力的全行業重組和轉型、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行。
事實上,在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中,味精行業的目標任務同比增幅最大,與2012年相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增加了14.2萬噸,增幅高達99.3%。2010年國內的味精產量已達到256萬噸,而目前國內一年的消費量在140多萬噸,只能大量出口,以至現在國際市場都飽和了,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經形成。
已成明日黃花?
眾所周知,味精行業在中國曾經歷過一段輝煌時期。在雞精出現之前,味精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要調味品之一。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味精生產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并于1992年成為世界味精生產的第一大國。2002-20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1%。目前,中國味精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
但在雞精出現后,情況則大有改變。作為第一代調味品,味精在生產工藝等方面早已沒有上升空間,而其主要成本與雞精相同,味道卻不如雞精,比如雞精的鮮度比99%的結晶味精提高了1.58倍,不僅鮮美可品,且富有濃郁的雞肉鮮味,受到人們的歡迎。因此未來被雞精等調味品取代是大勢所趨?,F在人們對產品品質追求高了,替代品增多,近兩年買味精的人也就少了,基本還都是中老年人,大部分顧客都會首選雞精,相關的品牌也多了起來。雞精屬于第二代調味品,不論是從渠道、推廣、技術創新層面,都是非常領先的。另外,一些醬油也具有了味精的功能。加上新標準對環保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企業已經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
記者走訪了一些北京的大型超市發現,在調味品貨架上,味精如同丑小鴨一般被放在角落里無人問津,而雞精卻大受消費者歡迎。另外,繼味精、雞精之后的第三代鮮味劑——酵母調味料正在贏得消費者的青睞。據悉,目前國內產能較大的味精企業紛紛轉型生產酵母調味料。
北京昌平區一物美賣場內,售貨員對記者表示,如今中青年人大多選擇雞精,味精的市場還有一些,購買者多以老年人為主,再就是路邊練燒烤攤的,比如羊肉串烤熟后撒點鹽和孜然,再加少許味精,烤串的味道會好許多,但如果加入雞精則會串味兒。
能否重拾輝煌?
對于現存的味精企業而言,主要的生存手段無非是打價格戰。有業內人士稱,一個市場萎縮的行業,加上在生產工藝等方面沒有空間上升,其生命周期已經結束了,淘汰是必然趨勢,除了價格戰,也沒有其他競爭空間。
知名品牌蓮花味精2012年年報顯示,味精行業產量的逐步提升,加大了市場的飽和,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經形成。而隨著第三代調味品的出現,瓜分傳統味精行業的消費者市場份額,嚴重沖擊著味精生產企業的生存發展。目前味精的銷售對象基本是維持原有客戶群,新市場開發不足。在此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味精銷售市場逐步萎縮。
上述味精行業分會人士表示,價格戰是味精生產企業面臨的最尷尬之舉,因為現在原料、能源價格及人力成本等上漲的壓力太大了,不壓價就會失去市場份額,而相互壓價又會導致虧損。
而一些停產的中小企業反映說,一家小型味精生產企業產能一般在8000-10000噸,難以同業內龍頭幾十萬噸的產能相提并論?,F在,國內幾家龍頭企業的產能完全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而這些大廠通過規?;a,成本不斷降低,打價格戰只有破產。
然而,對于很多中小味精生產企業而言,需要解決的不僅是經營成本不斷上升,還有日益提高的環保門檻。作為一個高能耗、高糧耗、高污染的行業,味精生產是國內食品工業中廢水的排放大戶,也是中國發酵工業的最大污染源。
尚普咨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味精制造市場調研報告》顯示:當前,味精行業正處在發展的尷尬時期,市場在不斷的萎縮,工藝也沒有得到提升,口味也沒有轉變,除了價格戰,似乎沒有任何競爭空間,國外市場都已經達到飽和。味精屬于第一代調味品,而第二代和第三代調味品已經悄然崛起。因此,盡快實現轉型和產品升級是挽救行業的必由之路。
“我們期待吃到更美味的調味品,同時期待味精行業重拾輝煌。”上述味精行業分會人士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