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抑或標準缺失、錯亂,都會讓事情變得復雜。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與各地食品安全標準不一或混亂有極大關系。
按照規劃,2013年底,將是食品國標清理的“大限”,數千項可被清除、重復、老舊的食品國標將告別歷史舞臺,屆時,希望此起彼伏的質量安全事件也能隨之“偃旗息鼓”。
食品國標清理勢在必行,但常識告訴我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食品國標亂象背后必然有其深層次原因,其背后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制度方面的問題,也不應該被忽視。
而且,在全球化時代,標準不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制度,而是構成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要素。當“中國制造”遍布全世界,中國應該在國際標準制定和國際標準化活動中占有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地位。
解析食品國標:要符合國情也要照顧企業
“食品中三聚氰胺沒有檢測標準”、“乳品新國標是全世界最差標準”、“包裝飲用水標準之爭”、“某些食品標準20年未修訂”、“中國的農藥獸藥殘留標準數量只有日本的百分之一”……此起彼伏的質量安全事件背后,“罪魁禍首”往往都被鎖定在了標準身上。
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經濟社會的游戲規則。中國的一些標準似乎難以承載其規范作用:有時候,其滯后、不符合實際情況;有時候,它們互相“打架”、令人無所適從;再不然,就是根本找不到標準可依。
從1963年第一次全國標準化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建立“中國標準體系”以來,中國標準化工作已經走過50年歷程,但比起發達國家還是有數十年的發展差距。更何況,標準化工作還與經濟發展水平密不可分,而這一切,都要首先從完善我們的標準體系、理順標準的層級管理、提升標準化水平開始。
Part A 國標現狀
數字:4934項食品國標可被清除
今年1月,衛生部啟動了食品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全面清理工作,計劃于2013年底完成標準清理,2015年底完成標準整合。 這是一次食品標準領域的“大掃除”,旨在改變目前食品標準存在的散、亂、差,各標準間層次不清、交叉矛盾,部分標準老化、缺乏前瞻性等現象,通過整合建立起一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下稱“國標”),作為唯一的國家級食品強制標準。
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介紹,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秘書處收集到5000多項現行有效的食品標準文本,這些標準來自15個國家部委。在剔除不屬于食品標準的條目后,可列入清理范圍的標準有4934項。
疑問:標準為什么愛“打架”?
與此同時,標準“打架”在國內并不鮮見,今年發生的“農夫山泉事件”,就引發了一場關于標準的大討論。事實上,針對包裝飲用水的國標就有4項。另外,各地還對除天然礦泉水和飲用純凈水之外的其他包裝飲用水制定了部分地方標準(下稱“地標”),浙江省的地標《瓶裝飲用天然水》(DB33/383-2005)就是其中之一。
食品安全標準清理工作專家技術組成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二部副主任王君告訴記者,在這次食品安全標準清理工作中,標準中重復、交叉、矛盾的現象都有存在。
4月25日,衛計委下達《關于開展食品地方標準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到2013年12月底,完成食品地標清理工作,強調“食品安全地方標準不得與國家標準交叉、重復和矛盾”。
難題:“標齡過老”成普遍現象
按規定,每年要復審5000多項國標——無法承受的重負。在郎志正看來,“標齡過老”也是中國標準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以公眾最為關心的食品標準為例,據《2011年度標準化學術研究論文集》統計,在我國現有的食品及相關標準中,標齡在5年以上的占了一半以上,標齡在10年以上的占了1/4,個別標準甚至已經超過20年未修訂。
業內專家表示,標準的修訂周期一般以4到5年為合理,10年乃至20年得不到修訂的標準,其適用度必然會下降,進而嚴重影響標準的有效性。“我國標準化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標齡太長,有的是幾十年不變,一般要求5年至少要修訂,但是現在做不到。”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郎志正說。
關注:國標復審被忽略,且缺乏制度
國標制定分為九個階段:預階段、立項階段、起草階段、征求意見階段、審查階段、批準階段、出版階段、復審階段、廢止階段。“復審就是標準制定了一段時間以后,要跟上經濟發展的需要,跟上產品生產的需要,需要對標準進行復審,周期一般掌握在5年左右,對其不適應的內容進行調整。”國標委副主任孫曉康說。
曾任國家技術監督局政策法規司司長的標準化問題專家李春田指出,標準怎么復審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像標準制定那樣被高度重視,同時,對于標準復審,也拿不出像“如何制定標準”那樣的一整套方法。
李春田指出,如果按5年一復審來計劃,我國每年列入復審計劃的標準都將在5000項以上,這是個無法承受的重負。因此他認為,在標準基數龐大、技術進步加快的今天,復審不是確保標準先進性的理想辦法,而應該以實踐來檢驗,也就是在標準的實施過程中來具體判定標準該不該修訂。
Part B 國標制定爭議
爭議一:消費者VS企業,國標更該照顧誰?
“標準之爭就是利益之爭。”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標準的制定要征求企業的意見,是對的,但絕不能讓某一個企業來主導標準的制定,《標準化法》亟待修訂,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制定標準的資金由誰來出。
參考國際標準,制定一項標準的項目經費在每個10萬美元以上,有些甚至超過50萬美元,這些錢多用在數據采集和比對方面。而我國制定一項標準的項目經費大多在5萬元~10萬元。不少標準在制定過程中不得不依靠項目組自己“找錢”完成。
實力強的企業不懼嚴標準,實力弱的不希望門檻太高。曾在某行業協會工作多年的艾瑩透露,因此,會有企業向相關負責人塞錢打通關節。個別協會因此會“網開一面”,降低標準的部分甚至全部指標。
但也有人不贊同“標準被企業綁架”這種觀點。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檢測中心主任伏廣偉介紹,“國內標準過去更多考慮是生產方,以企業為主要方向,國外在企業方面考慮得少一些,主要考慮產品能達到的水平。”換言之,國際上的標準更多考慮的是消費者和用戶的需求和利益,而國內標準很多時候要“照顧”企業。
爭議二:就高還是就低,國標到底該遷就誰?
曹力(化名)是一家醫用衛生材料企業的工程師,曾與5家業內領先企業著手制定國標。制定過程中,曹力認為大腸桿菌的抑菌率(即對細菌的抑制率)應該達到100%,“我們公司已經這樣做很多年了,實現這一目標并不難”,而另外幾家企業則認為這太苛刻,很多企業根本做不到這一點,超過99%就可以。
討論中,幾乎對每一項指標,曹力的要求都比別人高,他總是和大家意見不一樣,并發生爭論。這個行業不大,中小企業占大多數,如果按照曹力設計的標準,國內市場現有產品基本上都不合格。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藥部副主任于志斌介紹:“一項標準要通過審批,必須廣泛征求行業的意見,中小企業都會包括在里面。所以從規則上就已經決定了,不能讓大企業把標準定得特別高,門檻太高了,大多數企業進不來。”
伏廣偉表示:“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時,本企業能達到的水平是一方面,還要考慮平均水平。標準應該是在基本的安全和環保前提下,不影響質量的最低指標。”
艾瑩認同曹力的意見:“標準應該向高處走。因為從長遠來看,高標準是有帶動和刺激作用的,短期看可能卡了一些人的脖子,但這會逼著他們去自我提升,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
爭議三:政府VS協會,國標誰來定?
“發達國家標準化管理體制的主要特點是政府不直接參與,而是授權第三方來負責標準化制定和管理工作,比如德國標準化學會(DIN)、英國標準協會(BSI)。”郎志正告訴記者。遵循市場化原則是發達國家標準化工作的最大特點,基本形成了政府監督、授權機構負責、專業機構起草、全社會征求意見的工作運行機制,保障標準制定的公正性、透明度。
艾瑩曾供職的行業協會,屬于新興產業領域,成立近十年來,關于行業名稱都沒有國家標準定義,而這是標準體系建立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因為主管這項工作的人認為,申請“國家標準”是很難的事。直到某一天,協會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申請國標定義,結果竟很順利地通過了,協會也因此掌握了更強的話語權。
有一件事很諷刺——艾瑩要記者留意翻看標準的作者署名:“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很多第一、第二作者都是協會或者標準牽頭單位的領導。有的企業拿了10萬塊錢來做標準,就希望自己能排名第一,但有些人就是不肯讓企業做第一作者,因為第一作者意味著在這個領域更有權威。企業感到委屈:標準是自己起草的,自己還出了錢,卻只能屈居人后。 ”
艾瑩說,自己工作過的行業協會中,很多工作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就沒有人去抓。制定標準,本來應該是項“標準”很高的工作,但是對于具體操作的人來說,它就是一件事情,態度認真、專業素質高一些的人來操作,質量就好一些;態度隨便、業務水平低一點的人來干,就難免漏洞百出、七零八落。
Part C 國標視點
“符合國情的標準才是最好的標準”
標準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但在不少領域,常常有人爭論,中國標準低于國際標準。
但有專家認為,僅僅通過比較標準數量的多少、指標的高低來判定我國標準低于國際水平有失偏頗。因為標準指標沒有水平高低之分,適合本國情況的才是最好的。
“標準問題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在國際貿易上還是政治問題。”郎志正表示,世界各國已經出臺了種類繁雜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如安全標準、衛生標準、包裝標識標準、信息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勞工安全標準和福利標準等。
但是,中國的標準水平與國際先進標準尚有一定差距,是能夠得到廣泛認同的。2012年兩會期間,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透露,10年來,我國產品總體質量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國際標準的采標率仍不到80%。采標,就是轉化、采用國際先進標準。國內與國際產品標準要求不接軌,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產品出口受阻。
盡管中國標準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采訪中,不少參與標準制修訂的專家都希望表達這樣一種觀點:標準不能包羅萬象,不能一出產品質量問題,就拿標準開刀。
“有了標準就萬事大吉了?并非如此,還要抓好相應環節的管控,對生產過程的監管。在食品安全領域,要講求田間地頭正確的操作、對加工操作環節的控制。不讓添加的物質添加在食品里了,這不是標準能管的。”王君說。
“標準化工作涉及面廣,關乎各方利益,技術性、政策性、政治性很強。標準本身又有多種類別、多種性質,涉及各個產業,現又擴展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國標委主任陳鋼表示,標準化工作是一個“復雜艱巨系統”,從事標準化工作必須樹立系統思想。據中國新聞周刊
【標準百科】
中國標準
按性質分類,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按層級分類,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國家標準編號以GB開頭;強制性國家標準編號以GB/T開頭。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標準編號,比如農業是NY,輕工是QB。地方標準編號以DB開頭。
我國的標準化工作實行統一管理與分工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國標委(國家質檢總局管理下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是國務院授權“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工作的主管機構”。分工負責是指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授權的有關行業協會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工作,組織制定行業標準。地方政府負責制定、發布地方標準。
國標只是最低標準
在國標、行標、地標、企標的四級標準體系中,國標層次最高,企標最低。但這不意味著國標技術指標最高,企標技術指標最低。在市場競爭機制下,企業為了產品質量和性能更優,常常會選擇自己可以達到的更高技術指標,國家也鼓勵企業制定嚴于上級標準的企標。“國標是一個進入的門檻,對藥品來說,你要達不到國標就是假藥,國標不是最高標準,而是最低標準。”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中藥部副主任于志斌說。
100多項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國際標準是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的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并公布的其他國際組織制定的標準。國家標準委網站信息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向ISO/IEC提交并立項的國際標準提案達224項,其中103項已經正式發布為ISO和IEC國際標準。截至2010年底,我國承擔ISO的TC/SC(技術委員會/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22個,承擔IEC的TC/SC主席、副主席3個;承擔ISO的TC/SC秘書處45個,承擔IEC的TC/SC秘書處5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