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服務所(E.R.S)調查顯示,聯邦政府在1980年第一次發行了美國膳食指南,幾十年后,大多數美國人的飲食習慣既不符合政府推薦,也沒有向這些建議靠齊。
報告中,“美國人在家里家外的食品選擇:是如何與推薦建議相比較?”E.R.S的研究人員們對23種廣泛食物類別跟蹤后,發現美國人應該吃什么與實際吃什么之間有顯著差異。
報告的參與者包括E.R.S的營養學家及經濟學家Joanne Guthrie、 Biing-Hwan、Lin Abigail Okrent和Richard Volpe。
研究中,E.R.S的研究人員們比較了1998-2006年之間,按照美國農業部推薦的糧食計劃,在超市購買的食品。這項糧食計劃是基于收入水平設定的——節儉、低成本、價格適中和大量的。該計劃為消費者通常購買的23種食品,確定了適當的營養比例或家庭食品支出總額的比例。研究人員們根據Nielsen Homescan成員數據預估超市購買力。
研究人員們表示:“除土豆外所有蔬菜類別的食品花費較少,例如他們只花0.5%的食品預算購買深綠色蔬菜,而糧食計劃推薦的是7%。購買全麥食品、水果、低脂乳制品、堅果、家禽和魚類的開銷也較少。購買其他如精制谷物、果汁、普通乳制品(包括全脂牛奶和黃油)及肉類的花費超過推薦值。精制谷物——包括非全谷物餅干、餅干、面包和意大利面——占整體消費的17%,而不是美國農業部食品計劃推薦的5%。”膳食指南建議要限制性添加脂肪和糖,食品計劃對它們的的建議支出水平相對較低,但Homescan成員對這些食品的花費遠遠高于推薦值。在方便食品上的花費,如冷凍或冷藏主菜,實際情況也高于推薦值。
在追蹤的23類食品中,土豆的支出是唯一一個與推薦值相近的食品——2%的支出,推薦值是2.1%。
一般外出就餐,特別是在快餐店吃飯,是肥胖率增高及引發與營養有關的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E.R.S表示,也不應該忽略在家吃飯的人們。
研究顯示:“美國人仍從家庭準備的食物中獲得三分之二的日??防?。”
選擇不健康食品的問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民族或特定的社會階層中。這為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研究人員們表示:“分數表明,在美國,飲食質量不高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經濟群體或人群。不同種群、地區和收入群體之間的分數差異相對較小,但所有的群體都需要改進。例如,家庭收入的上升導致分數略有上升,在收入分配最末端的人群(年均收入低于12000美元及高于200000美元),平均分數相差18%。然而與推薦值相比時,兩組人群的分數表明,食品購買模式與理想狀態相差很多。”
另外,數據并沒顯示出在家就餐的消費者在這一時期內飲食有怎樣的改進,唯一例外的是全谷物攝入量的增加以及精制谷物花費相對減少。不過,即使在調查研究末期,消費者在全谷物食品上的開銷遠遠低于整個谷物花費的一半。研究期間,水果蔬菜的花費降低,而包裝食品及加工食品的支出增加。
通過報告,研究人員認識到人們的飲食習慣還存在“相當大的改進空間”。他們也注意到報告中表現出的積極因素,倡導與推進這些因素,有可能在改善大眾飲食方面取得更多的進步。
研究表示:“供應和需求在影響消費者食物選擇上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全谷物可用性及購買力的增長趨勢。社會越來越強調谷物對健康的益處,這可能吸引了食品企業和消費者的注意力。對全谷物食品日益增長的興趣,可能促使食品公司通過提供一系列廣泛的全谷物產品,來擴大供應;反過來,消費者會增加購買力度。改變膳食習慣的進一步成功,可能取決于消費者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以及企業研發具有改善健康特性的產品能力,這種特性還應符合消費者對便利、口感的喜好。”
“支付能力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健康食品的高成本是消費者經常拒絕購買它們的原因,但研究發現,諸如水果、蔬菜這類健康食品的成本比不健康食品的成本要低。然而,消費者可能需要挪出資金來購買健康的、消費量較低的食品,而不是購買超出美國農業部糧食計劃預算的食品。”
“盡管按照推薦的飲食計劃有益于提升整體飲食質量,但單憑這個計劃很難說服消費者改變飲食喜好。”
雖然營養標簽已被強制使用近20年,但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時期營養標簽的使用率在下降。
研究人員表示:“新政府和私人企業均在努力使食品標簽和購買信息更加貼近消費者,易于理解,并具有鼓勵性。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調整了食品的營養標簽,已宣布準備改變現行慣例。”
他們還說,貨架標簽和包裝標簽有助于幫助消費者識別更健康的食品。
在對非居家用餐的分析報告中,研究人員表示,過去35年的進展甚至不如在家用餐的情況。
研究人員說:“在1977-1979年間,家里和家外消費食品的總脂肪熱量幾乎相同,分別為總卡路里的39.6%和39.9%。到2005-2008年間,家里食物的脂肪熱量已降到30.5%,在國家醫學研究所推薦的20%-35%范圍之間,而家外食品改變的很小,仍高達37.2%。”
評論